合作媒體

從防堵到失守 廚餘再利用空轉 七年防疫停滯的代價

七年前,中國爆發非洲豬瘟,台灣防線全面戒備。當時的行政院長賴清德高喊「防疫視同作戰」,如今成為總統,卻在任內親眼見證這場「戰爭」失守。台中疫情一出,豬農怒指「罪魁禍首是賴清德」,固然情緒化,但這句話背後,揭開的是一場長達七年的政策懸案:當初不敢禁用廚餘養豬,如今依舊沒有解方。

專家指出,非洲豬瘟感染源與廚餘有高度相關,早在2018年,中國傳出非洲豬瘟時,全台戰戰兢兢,雲林縣長張麗善率先宣布禁用廚餘餵豬,還遭當時的行政院長的賴清德訓斥「地方不能各行其是,要尊重農委會指揮」。賴清德當年表示「廚餘太多,禁了會亂」,因此選擇折衷方案,高溫蒸煮、鼓勵轉型、逐步退場。然而七年過去,廚餘再利用政策依舊停留在「討論中」,連焚化、堆肥、能源化的配套都未成熟。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恐怕也是行政怠惰。

當年賴清德說「防疫視同作戰」,但這場戰可曾真正部署、防堵。防檢署與農業部的管制措施一直未有新的進展,直到2021年查獲走私肉品帶有病毒,政府才禁用廚餘一個月,之後宣布禁止小型養豬使用廚餘,不過200頭以上養豬場仍可以高溫蒸煮的方式進行消毒後餵養豬隻。如今疫情爆發,中央再喊「暫停廚餘養豬」。一再暫時性因應,不如趕緊亡羊補牢,制定完善的預防政策。

七年前賴院長因為廚餘無法去化,沒有禁止廚餘養豬的底氣,七年後行政院長卓榮泰的新解方,竟是把菜吃光光。沒有廚餘就不用去化?此言看似節能減碳,實則對現實一無所知。台灣每日產出上千噸廚餘,餐飲業、團膳、加工廠都是來源,不是道德勸說民眾吃乾抹淨就能解決。政府若真以此為政策邏輯,只會讓基層看見高層的荒謬。

台灣其實早有技術能把廚餘轉化為資源,透過厭氧發酵產沼氣、堆肥製成有機肥、黑水虻昆蟲轉化蛋白飼料,這些方法早在歐洲、日本實行多年。台灣也有研發能將廚餘轉為土壤改良劑,但政府未積極推動,導致地方每月數千噸廚餘無處可去,只能重回養豬老路。當前8%的廚餘養豬戶,竟左右全台二千億豬肉產業的命脈,這是多麼失衡的風險結構。

行政院與農業部至今仍以漸進式為由不敢決斷,卻忘了病毒不會跟著政策蹣跚的腳步漸進攻擊。「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若不配執行,防疫再嚴也只是口號。中央若真要防堵非洲豬瘟,應盡速釐清廚餘養豬利弊,擬定明確時程改善養豬產業及食品去化的流程。推動沼氣發電與有機肥製造,都能讓廚餘變綠金而非病毒來源。讓防疫不只是禁令,而是一場產業升級。

從2018年的遲疑,到2025年的爆發,時間證明,最致命的病毒,不在豬隻體內,而在政策的惰性裡。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