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吳安妮/綜合報導
連結生物多樣性與企業永續治理 打造自然正效益新模式
在全球邁向淨零永續與自然資本日益受到重視的浪潮下,「2025 第五屆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TAIWAN COP5)於10月26日在高雄駁二蓬萊B6倉庫舉辦「企業與自然共舞論壇」,具體回應即將在11月份於巴西貝倫舉行的 UNFCCC / COP30 議題。論壇由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與生態服務學會共同主辦,論壇主持人、《天下雜誌》CSR頻道黃昭勇總編輯指出,企業永續發展已從「減碳」走向「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議題密不可分。永續不再只是CSR報告上的承諾,而是影響供應鏈、投資決策與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策略。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邱祈榮理事長表示,過去十年間,永續討論往往被簡化為「碳」的問題,而忽略了自然系統退化帶來的風險。聯合國自1992年地球高峰會起,便同步推動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兩大國際公約,顯示自然保育與經濟發展必須並行。若忽視自然風險,將削弱企業與經濟體的韌性。根據近期國際調查,超過六成受訪企業認為自然相關風險對財務的重要性與氣候風險相當,甚至更高。日本早在2008年即制定《生物多樣性基本法》,要求企業兼顧保育行動,展現法規支撐與市場激勵的正向循環。他呼籲臺灣也應建立跨部門協作架構與相關基本法,讓企業能在政策導引下落實「不損害自然」並邁向「對自然正效益」的永續模式。
中華電信經營規劃處李儒坤副總經理分享企業以科技助力生態保育的實踐經驗。中華電信結合AI影像辨識、感測設備與數據分析,推動「百種植物富裕計畫」與「黑面琵鷺保育行動」,以科學方式監測棲地溫濕度、水位及生物狀況,打造精準且永續的自然保育模式。

自2006年成立企業永續委員會以來,中華電信已連續發布多份永續報告書,並於2024年發行國內首本《生物多樣性報告書》,以「減緩自然損失、促進自然正效益」為核心,推動八大策略、四大目標,涵蓋營運據點、供應鏈與社區教育。公司已培訓372位公民科學志工,累積3,000棵樹木碳吸存紀錄,十年來舉辦超過800場環境教育活動。公司亦結合供應鏈夥伴,十年來辦理超過 800 場環境教育與參訪,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採購與永續評核指標。
未來中華電信將持續發揮科技專長與夥伴力量,運用AI監測、感測網路與資料分析,守護自然生態,推動企業與環境共榮。李副總以「科技創新、攜手守護自然」作為結語,邀請更多企業共同投入生物多樣性行動,為下一代守護永續的未來。
國泰金控企業永續辦公室黃靖涵協理則以「守護自然資本:國泰金控的生態永續承諾」為題,她指出,全球約有七兆美元的支出仍流向對自然有負面影響的活動,真正投入自然為本解方(NbS)的資金不到2000億美元。國泰金控近年積極將自然風險納入投資與授信決策,推動負面篩選政策、建立「不投資高毀林產業」原則,並投入茶園永續栽培、海龜保育等專案。她表示,金融機構能以資金流向的力量,驅動企業行為改變,進而促進自然正向的經濟循環。

在綜合討論環節中,主持人黃昭勇與三位講者就「生物多樣性如何轉化為企業競爭力」展開交流,並提出總結:「企業要的不只是少做壞事,而是多做好事。當自然成為企業策略的一部分,永續就不再是成本,而是競爭優勢。」科技創新與金融投資是推動自然正向行動的雙引擎。唯有跨界合作、共創價值,才能讓企業在全球淨零轉型中展現兼顧生態與經濟的韌性與創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