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逸竹說舉許多研究為例,0–3歲的早期經驗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與人格發展都有深遠影響。(圖/記者蔣彤雲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蔣彤雲/新竹報導】
有些長輩或爸爸媽媽常覺得「寶寶還小,吃飽睡飽就好」,也看到許多父母急著七早八早拿著愛心小手教2歲的小孩認識ABC,教3歲的小孩ㄅㄆㄇ,劉逸竹從原本一所幼兒園園長轉換到居家托育,今天想跟家長分享的是0~3歲早期教育的正確觀念。
劉逸竹說,許多研究告訴我們,0–3歲的早期經驗,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與人格發展都有深遠影響,若能越早給予孩子豐富多元的刺激,大腦的神經連結會更緊密、反應更靈活;反之,若缺乏互動與探索機會,孩子的發展潛能就可能被延遲。

▲劉逸竹說舉許多研究為例,0–3歲的早期經驗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與人格發展都有深遠影響。(圖/記者蔣彤雲攝)
近年在幼兒園現場,她能明顯看到幼兒發展的差異,父母願意多陪伴、與孩子共讀、聊天互動並給予動手做機會的孩子,無論在語言表達、情緒穩定、社交互動或生活自理能力上,都展現出更優異的表現,相對地,長時間依賴3C育兒或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常顯得缺乏自信,甚至影響整體發展。

▲劉逸竹說舉許多研究為例,0–3歲的早期經驗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與人格發展都有深遠影響。(圖/記者蔣彤雲攝)
劉逸竹說,0–3歲的學習重點並不在於學習知識而是在例如感覺統合、語言理解、情緒調節以及大小肌肉的發展等能力,這些能力都不是在書桌上能教出來的,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玩」自然養成的。
例如孩子最愛的扮演遊戲、堆疊積木,看似只是遊戲,其實正在進行豐富的刺激與學習,當父母陪著說話、唱歌、共讀時,孩子的大腦正建立語言與情感的連結,這些經驗會成為他們未來人際關係及社會互動能力的根基
。

▲劉逸竹說舉許多研究為例,0–3歲的早期經驗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與人格發展都有深遠影響。(圖/記者蔣彤雲攝)
劉逸竹以她自己陪伴女兒的經驗為例,每天下班後就是我們的親子時間,女兒特別喜歡扮演遊戲,大多是她當老闆、劉逸竹當客人;裝食物、夾食物、端盤子,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讓女兒進行了許多手眼協調與語言表達的練習。
現在女兒上幼兒園了,最愛的遊戲變成「她當老師、劉逸竹當小朋友」,透過這樣的扮演,劉逸竹不僅能了解女兒在學校的生活還能幫助女兒記憶、回顧、整理一天的生活,在家中,劉逸竹規劃了一個「學習角落」,可以剪紙、畫畫、自由創作;睡前母女還有一段親子共讀時間,常常聊著聊著,女兒就笑咪咪的睡著了,雖然身為媽媽的劉逸竹眼皮也快掉下來,但這段時光,是一天中最溫馨的時刻,連先生都有些吃醋。
劉逸竹說,假日其實不一定要規劃昂貴的行程或遠行,孩子年紀小,只要到附近走走、曬曬太陽、活動大肌肉
,就能促進成長與健康,別怕孩子曬黑或跌倒,因為這些都是成長的養分。
多說話、多互動、提供安全的探索空間,允許孩子嘗試、跌倒、再爬起,鼓勵孩子動手做給予生活自理的機會
,建立規律的作息;固定的閱讀時間與睡前談心,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與被重視。
劉逸竹強調,早期教育不是揠苗助長、強灌知識,而是讓孩子在愛中長出力量,擁有面對未來挑戰的自信,父母能給予的最針對的禮物不是更深的知識而是更有質量的陪伴,其實,家長不需要是專業的老師,只要願意放下手機,用心陪伴,就能創造意想不到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