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雜誌》刊出美國智庫學者高德斯坦投書,稱賴清德總統是「魯莽的領導人」,這原本是國際學者一篇立場鮮明的評論,卻在台灣引起不小的爭議。國家元首被冠上魯莽字眼當然不光彩,賴總統能不能虛心反省是一回事,外交甚至國安會都有值得檢討之處。可惜,我們只見綠營一貫地抹紅異議者,竟然還遷怒國家中央通訊社。無怪乎,賴政府被批評豈止魯莽,還很狹隘。
台灣被推上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上並非壞事,當然也有它的風險。尤其美國重量級媒體《時代雜誌》刊登一篇投書,標題就以魯莽的領導人形容賴清德總統,做為台灣人,心中自是五味雜陳。恨鐵不成鋼?要怪總統挑釁的言論明目張膽,連外媒都關注?抑或,根本是國外學者專家誤會、誤解?賴總統是和平愛好者、締造者?言行舉止絕對深思熟慮?捫心自問,如果是前者,那麼此一投書無異是重要警鐘。如果是後者,那麼台灣的外交與影響力絕對有需要檢討改進之處。
但我們看到這篇文章引發的荒謬處,在於賴政府的回應蒼白無力且尺度錯置。央廣及親綠側翼把投書者高德斯坦打為中共同路人、獨裁支持者,試圖抹紅其身分來削弱文章的重要性。但相關說法已遭打臉,有識之士要大家自己去看高德斯坦長期發文推文,就可知其根本不是甚麼所謂的中共同路人。另外還有綠營側翼急忙撇清文章是投書非報導。但試問,一則時代雜誌願意刊載的評論,儘管不代表該媒體,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力會比較小嗎?
荒謬的是,滅火的勢力竟然轉向媒體。中央社被要求道歉,中央社記者與主管遭懲處,只因相關報導引用外交部回應的新聞稿,跟著沿用時代雜誌「報導」,而未以「投書」形容之。這種自我糾錯的劇碼,更像是政治表忠。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直言,這是「嚴重的警訊」。他批評賴政府只容許一言堂,把中央社當成中央政府的傳聲筒。若媒體僅能揣摩上意而非監督權力,所謂的民主將只剩形式。精神科醫師沈政男也感嘆:「這不只是領導人魯莽,整個陣營都格局狹隘。」一個總統若連批評聲都無法承受,又如何面對國際壓力?
外交部最初發布的新聞稿本身就用了「時代雜誌報導」字眼,若要究責,應先檢討外交部,而非懲罰中央社的記者或編輯等基層工作人員。民眾黨立法院黨團主任陳智菡表示,沒想到總統府、外交部會壓迫中央社,讓大家看到賴清德總統執政之下把中央社變成了央視。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認為,這次懲處看起來是來自於高層的震怒,她舉例在馬英九時代,中央社處理國際媒體對馬總統不利的批評時並沒有類似問題。
高德斯坦隨後又在社群平台寫下,「我似乎捅了馬蜂窩。」聽來諷刺,卻凸顯出台灣執政者對外界批評的容忍度正在縮小,並且再度引發國外專家注目。
賴政府若真有自信,應該能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權壓人。對外部批評可以澄清,可以外交手段取得國際輿論支持,而非關起門來打壓媒體。新聞自主不該成為外交受挫的祭旗,更不該被用來修飾政權的顏面。因為一篇讓政府顏面無光的投書、懲處報導的新聞工作者,那不只是言論自由的倒退,更是信心的崩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