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循環經濟當道 高科大以循環經濟驅動水產副產物創新打造智慧加工新藍圖 點亮水產業智慧前景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根據《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SOFIA)報告指出,全球漁業產量達2.23億噸,其中水產養殖量占比超過五成,為了因應氣候變遷以及水產業的升級趨勢,農業部漁業署支持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投入多項研究,今(28)日舉辦「水產永續世代:以循環經濟驅動水產副產物創新打造智慧加工新藍圖」科技計畫聯合成果發表,展示水產業高值化的兩大主軸:低碳化、智慧化。

高科大副校長謝淑玲指出,全球消費型態的改變軌跡與水產食品加工產業面臨的轉型挑戰,都對應著永續意識抬頭的趨勢以及氣候變遷的挑戰,高科大在漁業署支持下,提出九項計畫涵蓋水產養殖、育苗、加工,以及副產品開發等不同面向,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精神。高科大龐大的學術資源,未來也將持續推動跨院系、跨領域合作,從副產物高值化、減碳技術到智慧製程,將高科大打造成全台最具影響力的水產永續創新基地。

面對國際競爭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養殖風險雙重挑戰,農業部漁業署繆自昌主任秘書時表示,養殖業和漁業都面臨到環境和經濟的雙重挑戰,水產養殖目前佔全球漁業產量超過五成,但高達35%的水產廢棄物卻成為實踐水產資源永續的最大障礙。漁業署「智慧、韌性、永續、安心」四大政策願景,在高科大轉化為漁業科技研究題目,針對廢棄物的三大來源未被利用的下腳料、廢棄物、冷鏈不發達導致的腐敗等,提出不同的調查、研究、解決方案,共同打造一個高值化、智慧化的水產供應鏈,確保臺灣水產資源的永續,並提升國際競爭力。

高科大水圈學院院長兼水產養殖系特聘教授鄭安倉率團隊聚焦於氣候調適、安全養殖與副產物高值化三大面向,推動「氣候調適 × 食安強化 × 永續加工」整合策略。團隊一共執行三項研究計畫:「鱸魚氣候風險調適策略研擬計畫」結合科學數據與場域實證,建立跨單位風險辨識與調適決策模式,協助漁民因應極端氣候挑戰;「文蛤安全養殖調查計畫」則輔導地方政府進行超過200場次採樣與風險分析,建立低風險管理流程,推動文蛤、鱸魚及午仔魚等養殖品項的安全升級;「文蛤漁電共生示範養殖場計畫」導入茶粕基肥與電解水防疫機制,兼顧能源利用與生態平衡。另外在育種方面,養殖系主任在潘婕玉以基因體學為核心,建立「白蝦跨體學精準育種資料庫」,成功鎖定抗病與高適應性基因,打造自主種源體系!

加工、商品應用方面,漁業科技與管理系助理教授黃志雄主導「漁產品加工流程優化研究」與「魚類加工設備市場分析計畫」,導入智慧監控與自動化設備,推動加工廠數位化轉型,並結合加工廠商及設備廠商共72家業者簽訂合作備忘錄,建構「台灣水產加工聯盟」。水產食品科學系教授侯智耀則是執行「水產品多元利用開發團膳研究」,以石斑魚與鱸魚開發產後營養與優質蛋白質膳食,提升國產魚類於健康食品及團膳市場的附加價值。另外,副產物的再利用則由水食系特聘教授兼副校長謝淑玲與海洋生物技術系助理教授蘇豐傑共同推動「水產品加工廠副產物再利用計畫」,以魚骨、魚皮與內臟為原料開發寵物食品與機能性魚油產品,兼具環保、經濟與永續三重效益。蘇豐傑另有「雨生紅球藻負碳與商品化開發計畫」,透過封閉式光生物反應器,建立高效二氧化碳捕集與蝦紅素生產系統,展現水產科技在減碳與循環利用的新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討會特別導入「RFID 智慧報到系統」,在貴賓蒞臨時可自動識別並致上歡迎詞,充分展現高科大結合智慧科技與創新服務的實踐力。透過科技應用的導入,讓與會嘉賓親身體驗高科大融合科技與創意的獨特特色,為活動增添更多科技感與人情味!本次成果記者會不僅安排各項計畫的成果發表,在活動最後邀請到主廚現場料理,用「鮮味美食」交流互動,完美呈現科技成果轉化為美味食用的高值化效益。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