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I生成
美中領導人四度隔海相望,終於再度同桌。川普與習近平明日於南韓會晤,被外界形容為今年最關鍵的政治對話。會談議題包羅萬象,從稀土、關稅、大豆到TikTok,每一項都牽動全球供應鏈與市場信心。對台灣而言,川習會真正的焦點不在經貿,而是「台灣」會不會在主人缺席的情況下,被搬上桌。
川習會全球關注,《經濟學人》最新分析,這場會面頂多是一場休戰式協議,目的是為川普明年初訪中鋪路。這場休戰或許能換得短暫的市場平靜,卻也可能成為戰略重組的起點。當川普宣稱要與習近平「共商全球和平計畫」,台北卻聽出一句冷冽的潛台詞,「和平的籌碼,會不會就是台灣?」
川普一向的作風是將國際議題當商業談判。之前,他為了與中國談判,不惜把攸關美國中西部農民生計的大豆當作籌碼。如今,他為了塑造「和平締造者」形象,會不會把台灣擺上談判桌,沒人敢打包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指出,美中有可能以投資與貿易為交換條件,達成不明言的默契,讓美方暫緩挑釁,北京降低對抗。過程中,台灣不無可能被安靜處理,當作雙方都能對內宣稱勝利的劇本。
這樣的推論,對台灣而言是最危險的版本。美國務卿魯比歐雖強調「不會放棄台灣」,但那句話的弦外之音,是否只是『不主動拋棄』的委婉說法?」川普的外交以可交易為核心,凡是沒有直接換得美國利益的承諾,都只是暫時的姿態。台灣沒有話語權,擔心「被交易」並非杞人憂天。
《經濟學人》在一篇報導中,尖銳提問:「若川普棄台,台灣的B計畫是什麼?」答案至今沒人知曉。蔡政府與賴政府雖高舉「抗中保台」旗幟,卻鮮少具體說明,當盟友立場動搖時,我們能依賴什麼?軍購之外,是否有戰略自主的能力?社會防衛的心理建設是否足夠?當民間出現越來越多「疑美論」,那其實是集體焦慮的自然反射。
川習兩人此刻皆在尋求歷史定位,川普想重塑「讓美國再偉大」的強人形象,甚至表示自己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習近平則不掩飾,完成民族統一的企圖心。兩位領導人都需要劃時代的象徵性成果。這種雙強共贏的劇本,往往以弱者的犧牲為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輿論似乎正為這種可能鋪路。《時代雜誌》刊出美國智庫學者高德斯坦投書,直指賴清德「魯莽」。文章的意圖,恐非單純評論台灣,而是試探國際社會能否接受美國對台支持的收縮與對中改變戰略。
對台灣來說,真正的問題在於,長期將國家安全寄託於美方的承諾,缺乏足夠的戰略自主。當國際情勢悄然轉變,我們仍陷於取悅美國的本能反應。
川習會或許不會立即決定台灣命運,卻足以映照出台灣在大國棋局中的脆弱。真正的危險,不在別人怎麼談台灣,而在我們始終沒有學會如何為自己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