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在南韓釜山落幕。美國總統川普親口證實過程「沒有提到台灣」,北京新華社的通稿亦隻字未提。這場歷時百餘分鐘的會晤,結果看似風平浪靜,但對台灣而言,三方關係正暗流湧動。美中以貿易為對話主軸,兩強之爭暫時休兵,國際評論甚至認為,川普贏了面子、中國贏得裡子。若果,台灣怎能不擔心?
此次川習會,雙方達成關鍵稀土與農產品交易協議,芬太尼關稅也獲得鬆綁。川普自誇「十分滿分,我給十二分」,試圖證明自己談判老練、重振美國利益。然而,若仔細檢視北京的收穫,以稀土出口鬆綁換得美方關稅讓步,中方也不吃虧。紐約時報形容,這是一場交易意味濃厚的休兵,雙方各取所需,川普拿到政治分數,習近平穩住壓力。只是,在兩強各自滿意的背後,「台灣」話題缺席,賴政府真能鬆一口氣?
國際關係學者提醒,美中未談到台灣並非好消息,反而可能是警訊。歷來美中元首會晤,無論氣氛再僵、話題再敏感,「台灣」幾乎從未缺席。如今連形式性的「一中原則」或「台灣關係法」都未出現,反倒可能意味著,雙方有默契地將此議題留待下一回合談判。換句話說,這並非被放下,而是被暫緩,甚至壓軸。
分析普遍認爲,雙方刻意聚焦經貿與關稅,顯示彼此希望穩定大局,不願讓台灣問題牽動全局。然而,不提不等於不存在。當川普預告明年四月訪中、習近平或將回訪華府,屆時若真進入談判深水區,台灣會不會又落入成為籌碼的危機?
回顧歷史,美中關係每次重構,台灣都被牽動。美方對中國的策略從圍堵到互利,再到重新協商,台灣從未是主角,卻敏感且關鍵。如今川普重返白宮,以交易為核心的政治模式勢必延續。
從此次會談不難發現,美中正從對抗轉向管理分歧,雙方在各自利益的驅動下,修補關係的態勢明顯。當兩強恢復和平互動,台灣還能以「倚美抗中」為唯一選項?
台灣真正的課題,不是川習會有沒有提到台灣,而是當別人談合作時,我們準備了什麼自立的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