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文化」與「永續」,過去看似兩個遙遠的概念,如今在「文化ESG」的架構下,被愈來愈多城市與企業並列思考。台中市政府日前於甫試營運的「綠美圖」舉辦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委員會,主題聚焦於「文化ESG的推動與實踐」,可視為台中在文化治理路線上的又一次進化。台中市政府強調,要以「產、官、藝」三方協力,讓台中市的文化成為企業永續策略的一環,並藉由政策與培力機制,引導企業投入文化投資,打造幸福宜居的永續城市。這樣的願景雖然值得肯定,但也需要冷靜檢視:「文化ESG」究竟是新的ESG價值實踐,還是淪為形象的包裝?
從政策口號到在地實踐:文化ESG的台中樣貌
「文化ESG」的概念源於企業永續治理的三大面向——環境(E)、社會(S)與治理(G),而當文化被納入ESG框架,意味著城市開始意識到文化不是附屬品,而是永續力的核心。台中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大春指出,「文化ESG」的推動需要「產、官、藝」三方共同努力,這句話說得準確。政策若無企業組織投入資源、無藝文團體提供創意、無政府單位搭起平台,就容易淪為「好聽的理念」。
從具體成果來看,台中的確展現出一定的「合作力」。例如羅布森股份有限公司出資逾1.2億元,與台中市政府共同打造「羅布森圖書館」,這不只是場館建設,更是企業主動參與公共文化設施的典範;又如中台灣元宵燈會,集結超過60家企業共同打造移動式主燈,讓文化與科技融合。這些案例顯示企業不再只是被動贊助者,而是文化生態系的共同參與者。
然而,在這些亮眼成果的背後,也潛藏著一個問題:當文化政策與企業資源深度綁定,文化價值是否可能被資本邏輯取代?這正是「文化ESG」必須小心的第一道界線。
企業熱情與文化邏輯:合作能否真正永續?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企業投入文化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投資」,預期回報並非金錢,而是品牌形象、社會認同與政策紅利。「文化ESG」之所以受到重視,正是因為它讓企業在追求利潤之外,找到「正當性」的出口。
但若缺乏制度設計與文化專業的導引,企業介入文化的方式往往傾向於「可視化」、「短期化」。例如主燈、表演、展覽這類具象成果,最容易被媒體放大,也最容易吸引企業贊助;反之,長期的文化研究、在地創作培育或社區藝術行動,因回報緩慢且難以量化,往往被忽略。這使得「文化ESG」的實踐容易偏向活動導向,而非制度導向。
正如台中市文化局長陳佳君所指出,台中市文化局透過舉辦「文化ESG提案培力工作坊」與多場座談,試圖建立媒合與提案機制,讓文化團隊能更有效地與企業對話。這是一項必要且務實的努力。因為文化團隊若缺乏商業語言與永續思維,往往難以進入企業決策圈。「文化ESG」的核心挑戰,不只是「如何讓企業進入文化」,而是「如何讓文化有能力與企業對話」。

從工作坊到策略網絡:台中模式的潛在意義
台中市文化局在政策推進上,採取了「教育先行」的路線。自2025年8月舉辦「文化ESG座談會」後,又於2025年10月延伸為初階與進階兩場培力課程,邀集多位產學界專家授課,包括台中教育大學拾已寰教授、北教大董澤平教授、勤業眾信顧問公司莊于葶副總經理…等。課程內容涵蓋簡報技巧、提案策略與企業媒合,並由「文化內容策進院」提供「ESG for Culture」的實務經驗。
這樣的培力架構有兩層意義。第一,它讓文化創作者理解企業永續語彙,能夠把藝術創作轉化為「有影響力的提案」;第二,它逐步建立起地方文化產業的ESG知識網絡,這對於未來政策連結與資金媒合至關重要。
然而,也正因為「文化ESG」強調「提案」、「媒合」、「合作」,我們更要問:文化在這樣的框架中,是否有可能被過度「專案化」?換言之,文化的「公共價值」是否被轉化為「可衡量的績效」?當藝術家被要求用「商業語言」說服企業投資,文化的本質是否會在過程中被稀釋?

政策熱潮與理性思考:文化ESG的制度盲點
「文化ESG」的理論基礎,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一脈相承,其精神無可挑剔。但若觀察政策運作層面,仍有幾個結構性問題值得注意。
首先,是資源分配的問題。當企業投入文化領域時,往往傾向選擇「能見度高」的活動,導致資源向大型活動集中,小型團隊與基層文化行動仍難獲支持。這種「文化M型化」現象,可能使得「文化ESG」反而加劇不平等。
其次,是評估機制的問題。目前「文化ESG」多以成果展示與活動次數作為衡量指標,缺乏長期追蹤文化影響的制度設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短期產出不等於社會效益。真正的永續文化政策,應該能量化「社會資本」與「地方創意力」的變化,而非只看曝光與參與人次。
最後,是治理架構的問題。當前「文化ESG」仍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導,企業與民間扮演配合角色。未來若要走向真正的「共治」模式,政府需退一步,建立平台與制度誘因,讓企業與文化團體自發形成合作生態,而非由上而下分配資源。
企業倫理與文化價值:兩條並行的軌道
拾已寰教授在會中指出:「中央各部會已建立好一套資金供給、投資抵減及跨域協作的企業ESG資源運作機制。」這顯示「文化ESG」正逐步制度化。董澤平教授則強調:「文化ESG不僅是世界潮流,也是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引擎。」從全球趨勢來看,這兩種觀點都成立。
但真正的挑戰在於——「文化ESG」能否不只是企業的「附加價值」,而成為企業倫理的一部分?這涉及「文化是否被視為生產力」與「文化是否被尊重為價值體系」兩條軌道。若文化僅被視為形象投資,那麼「文化ESG」的可持續性將非常有限;反之,若企業在文化實踐中尋求道德認同與社會責任,則「文化ESG」才可能成為一種新型的「公民經濟」模式。
地方永續的未來:從合作到共識
台中市文化局表示,未來將整合各局會資源,持續推動「文化ESG」並辦理相關活動,促成更多跨域合作。這樣的方向值得支持,但也必須提醒,真正的永續不在於活動數量,而在於制度質量。「文化ESG」若能進一步深化為城市治理的核心思維,讓文化參與不再是附屬於經濟發展的裝飾,而是評估政策成功與否的指標,那麼台中將有機會走出屬於自己的文化永續路線。
台中長期以來以「文化城市」自許,從「精密機械」到「藝術節慶」,從「水文化」到「綠美圖」,台中這座城市不缺創意與資源。「文化ESG」的出現,或許正是將這些能量重新整合的契機。重點在於,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看待「永續」這兩個字——是作為一場政策的熱潮,還是一場世代的承諾。

讓文化成為永續的靈魂
「文化ESG」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有多少企業投入,也不在於政策報告中能列出多少案例,而在於它能否改變我們看待文化的方式。當文化被視為永續發展的基礎,而非附屬條件,當企業將文化納入核心治理,而非外部行銷,那麼「文化ESG」才算真正落地。
台中的實驗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台中市政府扮演平台建構者,企業展現社會責任,文化團體學習新語言,這三股力量若能持續互動、彼此理解,將可能開啟一條屬於台中的「文化永續」之路。然而,我們仍需保持警醒:「文化ESG」不是口號,而是長期的道德與制度實踐。唯有讓文化成為城市靈魂的一部分,「文化ESG」的理想,才不會止步於一場政策記者會的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