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在快速變動的全球教育環境中,一所大學的校慶,往往不只是慶典,更是一場關於教育理念與社會責任的公開展示。東海大學70週年校慶舉辦的「牛奶節暨玫瑰園開幕」,表面上是一場融合音樂、市集與園藝美學的校園盛事,實際上卻象徵著台中市政府的城市治理中「教育—文化—永續」三軸共榮的新嘗試。這場活動不只是回顧,更是一次關於教育經濟與地方創新的深層辯證。
從信仰到行動:東海大學精神的經濟意涵
台中市副市長黃國榮在致詞時以「求真、篤信、力行」呼應東海大學的辦學精神。這句校訓若置於當前教育經濟語境中,其實正對應三種教育能量:知識生產的真、社會信任的信、以及實踐創新的行。這三者構成了城市創新生態的根基。當教育只停留在校園內部,它便成為「封閉的象牙塔」;唯有當學習轉化為產業與文化力量,教育才真正進入城市經濟的循環系統。
這正是東海大學「牛奶節」的價值所在。從最初的「雙手市集」演變為今日的第三屆活動,它不只是學生的學習成果展,更是一場「體驗式經濟」的教育實驗。學生從牧場到市集的過程,不只是販售鮮乳,更是在重構生產、銷售與文化故事之間的鏈結。這種模式使教育不再是成本,而是投資;不再是消費,而是創造。

牛奶節:從實踐學習到地方品牌的雛形
東海大學「牛奶節」是一個地方教育品牌的雛形。它代表青年將課堂知識轉化為社會實踐的嘗試,也展現出高教如何以創意驅動地方經濟。這種「學用共構」的學習方式,其實是一種對傳統教育經濟模式的挑戰。當代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不是缺乏知識,而是缺乏轉譯知識為社會價值的能力。
在這裡,我們看到學生透過市集創業、藝術策展與音樂表演,嘗試打造一個融合手作溫度與社會創新的場域。這種學習不僅改變學生,也影響城市。當年輕人以創意介入地方經濟,地方文化也因而獲得新的敘事與生命力。若台中市政府能持續以政策支持這類「校園—社區共創計畫」,它將有潛力成為一種「青年創新經濟」的原型。

玫瑰園:文化地景與美感經濟的再生
同日啟用的「玫瑰園」看似東海大學校園的造景工程,實則是一場文化與永續教育的實驗。「玫瑰園」的意象象徵著「以美育為核心的永續學習」,更是東海大學試圖將美感轉化為城市公共價值的具體行動。城市競爭力不僅來自科技與產業,更來自文化地景的深度。所謂「文化地景」,指的是人與環境互動所累積出的共同記憶。「玫瑰園」不只是校園的一角,而是讓自然、美學與教育交會的知識場域。
這種「文化地景化」的教育設計,在經濟學上可視為一種「體驗經濟」的延伸。城市透過教育場域創造公共美感與社會參與,進而帶動觀光、文化產業與品牌形象。當教育成為文化基礎設施,學校不再只是培育人才的機構,更是城市文化再生的引擎。這也是為何台中市黃副市長將東海大學的「玫瑰園」視為「市民共享的美麗地標」,因為它本質上是一種「開放式教育資產」。
教育經濟下一步:從合作到共榮制度化
台中市教育局強調台中市政府與東海大學在永續校園、食農教育、青年創業與智慧教育…等領域的合作。這樣的跨域連結固然值得肯定,但更關鍵的是如何制度化。現行合作多半以專案或活動為主,缺乏長期資金與政策機制。若城市真的要落實「教育共榮」,應建立常態化的「城市教育投資框架」,讓大學的智庫功能與政府的政策推動形成正向循環。
例如,在教育經濟理論中,「知識外溢效應」(Knowledge Spillover)強調知識活動對地方生產力的外部貢獻。台中市政府若能透過政策鼓勵大學將研究與創新能量轉化為地方產業應用,便能形成「知識生態系」的擴散效應。反之,若仍停留在活動層級,這些亮點終將流於象徵性工程,難以產生持久經濟效益。
青年創新挑戰:理想能否落地
東海大學「牛奶節」與「玫瑰園」的背後,真正的問題在於:青年創新的理想能否落地?根據教育部統計,2024年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到5%。這意味著,若缺乏政策支援與社會容錯,許多創意將止步於校園。東海大學的嘗試讓我們看到希望——學生能從牧場走到市集,從學習走向實踐——但這條路仍然崎嶇。台中若要成為「青年創新城市」,必須構建更完整的創業生態鏈,包含資金支持、創新空間、導師制度與社會認同。
從經濟角度看,青年創新並非單純的「創業」行為,而是一種「社會創造」(social creation)。它不一定帶來立刻的產值,但能改變文化與制度的邏輯。當城市願意投資於創意與教育,長期報酬往往高於短期財務回報。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所言:「教育是自由的擴展,而非僅是勞動力的訓練。」這句話對今日的教育政策尤具啟發。
從校慶到城市:東海模式的意義
在全球高等教育逐漸走向市場化的今日,東海大學70週年的系列活動提醒我們:教育的公共性仍然存在。當一所大學以開放姿態連結市民、企業與政府,它所創造的,不只是學術價值,更是城市文化與社會資本。這也是「教育經濟」的另一種形態——教育不只是投入,而是公共投資的回報。
然而,我們也必須警覺,若城市治理將教育視為宣傳工具,而非合作夥伴,那麼「共榮」將淪為口號。真正的共榮,應是制度化的共學共創——大學研究與城市政策互為支撐、青年創意與產業轉型彼此滋養。唯有如此,教育的芬芳才能持續在城市綻放,而非隨活動結束而凋零。

教育芬芳的長期投資
當台中市副市長黃國榮在典禮中祝福東海大學「讓教育的芬芳與青春的能量繼續在台中綻放」,這句話或許比任何數據更具象徵意義。教育的芬芳,不是短期的花香,而是長期耕耘的氣味。從「牛奶節」的創意實踐,到「玫瑰園」的文化地景,東海大學展現了一種「教育即城市建設」的未來圖像。它提醒我們,教育不是成本,而是城市最具韌性的資產。台中市政府若能持續深化這種教育與城市共榮的模式,未來的「學習城市」將不只是口號,而是可持續發展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