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高科大登上鉑金榜共包辦10獎牌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共吸引19國442家參展單位,展出超過11,000件申請專利的創新技術,一共區分九大技術類別,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今年表現亮眼,包辦10獎牌,包含1面鉑金獎、6面金牌、1面銀牌及2面銅牌,創新範疇含括智慧製造、綠色科技、生醫創新等領域,實力雄厚。

2025年一共有554件專利角逐鉑金獎,高科大模具系副教授鄭瑞鴻團隊以「微型成型裝置」名列大會最高榮譽鉑金獎14件獲獎者之一。「微型成型裝置」特色為自主開發直立式桌上型射出成型設備,具中文圖形化介面、模組化快拆設計與IoT智慧監控功能,操作簡易、節能低耗,充分展現智慧製造與永續創新的研發能量。

此外,6項金牌創新成果分別包含半導體工程系(唐健富助理教授)、造船及海洋工程系(楊敏雄教授)、水產養殖系(邱國勛教授)、電機工程系(莊錦俊助理教授)、電子工程系(張萬榮教授)、模具系(蔡孟修副教授)等教師之研究成果;銀牌則是模具系洪宗彬助理教授;銅牌有機械系許光城教授、海洋生物技術系許德賢教授。此次發明專利競賽的技術類別共分九種:半導體類;資訊類;通訊類;電力、量測、光及儲存裝置類;生技醫藥、農藥、飲食品、嗜好品、微生物、生物技術類;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及高分子化學類;光電液晶類-平面顯示器;機械類;民生用品、土木、醫工類。

由於高科大學術範疇廣,因此展現之研究量能特別廣泛且雄厚,各獲獎研究之簡述說明如下。

【金牌獎】
1. 「氣體感測器及其製造方法」,半導體工程系唐健富助理教授。
採用創新的液態氮摻雜技術,實現低溫、常壓條件下P型氧化鋅感測元件製程,兼具高靈敏度與低功耗特性。製程簡便、環保且具量產潛力,適用於可撓性電子與智慧居家氣體偵測等應用。
2. 「槓桿雙向波浪發電裝置」,造船及海洋工程系楊敏雄教授。
以槓桿原理放大波浪動能,創新整合單向軸承與齒輪傳動機構,將雙向波浪運動轉為穩定旋轉發電,顯著提升波能轉換效率。具跨領域示範與教育展示潛力,兼具低成本與高實用性。
3. 「改善水產養殖疾病之中藥組成物、其萃取物及其用途」,水產養殖系邱國勛教授。
以中藥複方「雙黃連」為核心,開發蝦類防病機能飼料,可有效抑制EHP與AHPND病原並提升免疫力,降低抗生素使用。搭配AI養殖預警系統,可精準管理並提升養殖收益,具高度產業化潛力。
4. 「系統增益調整及寬輸出電壓供電裝置」,電機工程系莊錦俊助理教授。
結合多諧振特性與四倍壓整流技術之交錯式LLC轉換架構,有效降低能量損耗並提升功率轉換效率,展現精密加工設備於高效節能與智慧控制領域的應用潛能。
5. 「智能識別外科手術器械和盤點系統及其方法」,電子工程系張萬榮教授。
運用YOLOv7深度學習與AI邊緣運算技術,實現高精度即時器械辨識與盤點,無需標籤或改裝即可追蹤管理。可與醫院系統整合,提升手術安全與醫療管理效率。
6. 「以加工廢料製成高值粉體之方法」,模具系蔡孟修副教授。
創新利用金屬加工廢料製成高品質粉體,成本僅為市價的十分之一,可應用於金屬積層製造與粉末射出成形(MIM),兼具節能減廢與高經濟效益,推動循環製造與永續材料發展。

【銀牌獎】
「工件斷屑裝置與工件斷屑系統」,模具系洪宗彬助理教授。開發具超音波振動輔助與智慧感測控制功能的模組化刀具系統,可即時監控加工壓力與環境資訊,並自動調整加工參數,提升斷屑效率與穩定性。技術可應用於高強度金屬切削,有效延長刀具壽命,實現智慧製造與工業4.0自動化加工。

【銅牌獎】
1. 「用於大視野平面視覺量測的校正方法」,機械系許光城教授。
提出結合全域與局部修正的雙階段視覺校正技術,搭配高密度特徵點設計與多光源配置,兼顧大視野與高精度量測需求,適用於大型物件快速檢測與工業量測應用。
2. 「聚羥基烷酸酯嵌段共聚物及其製法」,海洋生物技術系許德賢教授。
研發具嵌段共聚結構的新型PHA生物可分解材料,兼具延展性與加工性,克服傳統PHA脆性問題,具備可分解包裝與綠色材料產業化應用潛力。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