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正昌
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涉助理費案起訴,高雄地檢署在11月1日岡山造勢晚會前,竟主張林多次在公開場合評論案情,恐影響審判公正,向法院聲請禁止她在選舉、集會、社群媒體等公開平台論及證據能力、證據評價。
然而,高雄地院火速駁回,裁定中明白指出:在「無罪推定」原則下,被告主張自身清白與公開評論為「人之常情」,檢方若要限制言論,應以維護公正審理為唯一目的,且必須精確區分範圍,不得全面禁止。顯見檢方此舉已逾越比例原則。這份裁定不只是讓林岱樺維持言論自由,更是司法體系對檢察權界線的明確示警:司法可以嚴正,但不能肆意。
一、法院直指:雄檢的禁言要求過於粗暴與寬泛
高雄地檢的聲請不止針對案情評論,而是幾乎涵蓋林岱樺所有政治活動與言論平台,等於直接封住她的嘴。法院裁定寫得極為清楚:重點在於被告之言論,是否妨害「公正審理」,檢方全面禁止論述,不加區別,有違比例原則。
二、政治選擇性差異?疑點反增不減
林岱樺抨擊指出:連針對全國矚目案件的柯文哲,北檢都不敢下封口令,為何高雄地檢卻選擇對她如此強硬?這句話凸顯社會普遍疑慮:雄檢是否超越了檢察本分,涉入政治選擇性執法?從起訴、求禁言,到媒體操作過程中屢遭批評,雄檢愈是急於捂住案情討論窗口,公眾愈會質疑:有什麼東西不能被看見?在司法信任依靠程序正義的時代,如此操作無疑自損公信。
三、從愛河邊到海邊?法院都看不下去的追打式辦案
雄檢不只住愛河邊,還住海邊。如今,法院已正式提醒:
如果一個檢察體系在判決未定前,搶先決定誰該閉嘴;如果一個公訴機關對辯護聲音感到恐懼;那麼真正站上審判台的,或許不再是被告,而是檢方自身。司法的威嚴來自自信,而非封堵。
四、真相與輿論的轉向:越走越明
林案發展迄今,爭議雖多、情緒起伏不斷,但法院最新裁定意義重大:司法正在要求檢方拿出更高標準的論證,而非壓制辯駁。這也解釋了為何林岱樺近月在輿論上逐漸回溫,支持者於岡山晚會自發而來,透過聚光燈要求檢方攤出真相,讓公眾對其起訴的正當性起了巨大問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