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丹娜絲殷鑑不遠 光電場的韌性尚未補課前 別讓翡翠水庫走上不歸路

今年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等地的水面型光電場,僅嘉義與台南一帶就有超過14萬片模組受損,約二千八百噸廢棄物。然而,丹娜絲吹垮的,不只是一片片的光電板,還有對光電場的信任與綠能願景的想像。

招架不住丹娜絲的光電模組,在強風下如蛋殼般脆弱不堪。風災後的滯洪池邊,難以清理的碎玻璃與矽晶碎片滿地散落,暴露出光電系統在極端氣候下的脆弱。災後政府雖強調模組可回收率達九成,但現場的混亂提醒我們,設計承受不住一次極端氣候的考驗,談綠能只是紙上韌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部水利署仍連續三年發函詢問翡翠水庫能否設置光電板,對此,台北市長蔣萬安公開表態「絕對不准」。中央與地方一來一往之間,看似中央與地方角力,實際凸顯的是,在極端氣候下,光電系統的韌性與風險還沒講清楚,能源政策為何迫不及待想再蠶食最後一塊乾淨水面?經濟部水利署的作為顯示,在推進綠能目標與守護水源之間,政策仍未釐清優先順序,也暴露出中央將水庫視為潛在開發空間,而非高敏感度的公共財的思維。

把焦點拉回翡翠水庫。這座位於北勢溪上游的水庫,供應大台北約六百至六百五十萬人的民生用水,水庫與集水區不僅土地使用採取嚴格分區管制,也是全台管制最嚴的水源特定區。自興建以來,翡翠水庫就被賦予「讓台北與水荒說再見」的任務,並強調其集水區管理與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原則上只允許與水庫運作直接相關的必要設施,嚴格禁止各種開發。

為了守住水質,政府過去四十年做過許多不討喜的決定,包括上游興建污水處理系統,甚至取締露營、農業行為並限制船隻航行。民進黨執政時期也曾屢次強調,翡翠集水區環境好壞攸關大台北飲用水品質,保護立場不變。正因這樣的高標準,讓翡翠水庫成為台灣少數長期維持良好水質的大型水庫。如今有人想把這片乾淨水面算進發電容量,但在韌性與管理尚未補課的前提下,是否又回到「哪裡還能裝幾 MW」的思維?
 
當年蘇貞昌在說明前瞻預算時,曾經強調中央要「加強水庫集水區保育」,如今卻出現架設光電板的念頭,政策一致性令人錯愕。至於環境部長彭啓明一再強調光電模組具高回收率,理論上不會污染,但問題不在材料,而是在災害時的回收與清理量能。當回收機制仍在邊修邊走,業者責任與監管尚未完備時,把水庫當作光電實驗場,只是讓風險直接壓在民生用水上。

能源轉型與水資源保護並非對立,但丹娜絲後的光電廢棄教訓,為何還會投射到大台北地區最重要的水庫?翡翠水庫的角色,不只是「可用面積」,而是「乾淨飲水的底線」先後順序必須堅守。綠能可以再談,但飲水安全不能重來。在韌性還沒補課之前,別讓四十年來全民守護的水庫保育成果,成為下一場綠能試驗的犧牲品。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