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每年秋末冬初,台中市新社山城都會化身為絢麗的觀光舞台。「新社花海暨台中國際花毯節」這場地方年度盛事,在創造巨大觀光人潮的同時,也引發了關於「花海經濟」效益與代價的深刻討論。這場以美為名的盛會,究竟是地方經濟的長效催化劑,還是仰賴公共資源高耗能的「煙火秀」?
以即將在2025年11月8至30日登場的「新社花海暨台中國際花毯節」為例,台中市政府數據顯示其商業能量將達到歷史上的新高。活動以人氣IP「飛天小女警」為主題,主花毯高達18米、直徑60米,刷新歷屆規模紀錄。現場規劃了15組大型裝置藝術、超過200種周邊商品及農特產展售。儘管規模與話題性無虞,但「花毯節」這場盛大展演背後的經濟結構性問題,才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真相。
短期消費催化劑:繁榮背後的「煙火型經濟」
任何大規模節慶活動皆具備即時的消費拉抬作用。「新社花海暨台中國際花毯節」期間,數十萬遊客湧入新社,帶動了當地的餐飲、交通、短期住宿及零售業。過往數據證實,活動能為新社及周邊地區創造數億元的觀光產值,同時提供大量臨時就業機會。這正是「節慶經濟」的典型魅力:透過高人氣活動,迅速將平靜的農村轉變為臨時性的商業中心,使地方攤商能在短短數週內累積可觀收入。
然而,經濟學對此類短期刺激提出警告:消費速度的拉升,並不等同於地方財富的實質累積。
許多地方學者將這種現象稱為「煙火型經濟」(Firework Economy):爆發力強大、瞬間絢爛,但結束後,人潮、金流與臨時工作機會便迅速消散,地方經濟結構迅速回歸原點。台中市政府已舉辦「新社花海暨台中國際花毯節」近二十年,觀光熱潮年年重來,但如果地方缺乏長期的產業鏈串聯與配套措施,短期的財富流入對改善新社的結構性困境將極為有限。
結構性分配失衡:誰在價值鏈上獲利?
「新社花海暨台中國際花毯節」確實創造了熱鬧,但其經濟果實的分配卻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失衡。深入分析價值鏈可發現,主要的收益流向往往集中於外部資本與大型機構:
- 外部主導的觀光資源: 旅行社、大型連鎖餐飲、觀光巴士業者、以及外地的線上旅宿平台,這些外部業者掌握了人流導入、宣傳行銷與交通運輸等關鍵環節,分走了最大塊的利潤。
- 地方社群的邊緣化: 相較之下,新社當地的農民與小型商戶,實質收益被稀釋。花農需配合台中市政府的展場規劃提供素材或勞務,但從花卉本身得到的穩定回報並不高。同時,活動期間租金與臨時人力成本高漲,高昂的營運開銷進一步壓縮了地方攤商的淨利潤。
簡而言之,「花毯節」的經濟效益呈現「熱鬧有餘,富裕不足」的困境。 當活動的核心價值鏈由外部資本與政府機構掌控時,地方社群只能被動地分食末端利益。如果地方花農的生活水平沒有得到結構性改善,再大規模的節慶,也僅是外表光鮮的「表面繁榮」。

城市品牌戰與公共投資的效益遞減
對台中市政府而言,「花毯節」不僅是觀光活動,更是一場城市品牌的年度戰役。每年數千萬元的預算投入(涵蓋花卉佈置、交通管制、國際IP授權與宣傳行銷),旨在透過「年度代表性活動」來強化城市形象,吸引目光。
然而,若以經濟投資報酬率(ROI)的角度審視,我們必須面對一個關鍵問題:「花毯節」活動的邊際效益正在顯著下降。
「花毯節」在開辦初期(2005年左右)具有強烈的市場吸睛效果。但隨著活動模式的固化、主題題材的重複,以及民眾對此類活動的新鮮感降低,即便是引入如「飛天小女警」這類國際IP合作,也難以掩蓋其結構性挑戰。「花毯節」活動成本逐年增加,但帶動的外部經濟效益和品牌價值卻未能同比例擴張,使活動陷入投入與回報的失衡。
這也揭示了地方治理的常見問題:「活動政治」(Event Politics)凌駕於「產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之上。當公共資源傾向於投入在短期、可見、能創造人潮數字的活動上時,那些長期且基礎性的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與人力培訓,就容易被忽略。台中市政府的施政成果,往往被短暫的觀光人流數字所取代,而非穩健的長期經濟指標。

從活動形式到產業機制:永續共創的實質挑戰
台中觀旅局提出的「永續共創」概念,強調花藝作品於活動結束後回歸社區,具有人文溫度。但真正的永續經濟,必須建立在「產業機制」之上,而非僅停留於「活動形式」。
成功案例顯示,國際頂級花卉節慶的背後,往往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荷蘭庫肯霍夫花園: 結合花卉育種、國際園藝技術出口與專業教育,節慶是其全球領先產業的展示窗口。
日本札幌雪祭: 雖然是文化節慶,但有完整的雪雕產業人才培訓體系與冬季觀光服務鏈作為支撐。
反觀台中的「花毯節」,其與地方產業的連結仍顯鬆散:地方花卉種植未建立品牌化出口通道;相關人力資源缺乏專業化、系統化的培訓;花卉的深加工與文創應用仍處於萌芽階段。
若要讓「永續共創」落地,台中市政府必須將「花毯節」節慶定位為「地方創生的發動機」。這意味著將活動預算轉化為地方投資,例如:建立花卉精油、乾燥花藝…等加工品牌;推動地方花藝與設計教育;並運用科技提升花農的生產效益。只有當節慶能真正帶動新社地方產業的升級轉型,才能實現持久的永續經濟循環。

讓花海生根,繁榮才可續
台中「花毯節」的動人之處,不在於花開那數日,而在於它凝聚了城市發展的願景。然而,城市的品牌價值建立於真實的經濟內涵,而非表象的裝飾。過度依賴每年更換的外部IP,容易使城市形象陷入「主題依賴症」,無法累積深厚的在地故事。
城市行銷的最終目標,不只是「吸引誰來看」,而是「讓誰願意留下並共同創造」?一個真正成功的地方經濟,應該讓居民、在地商家與旅客都能從中獲益,而非僅留下塞車與散場後的空虛。
台中市政府必須將目光從短期的「節慶經濟」轉向長期的「產業經濟」。讓「花毯節」成為產業鏈的開端,而非終點。當新社的農民不再只是活動的配角,而能成為花卉品牌的真正主人;當台中市政府編列的活動預算能轉化為可持續的地方投資,帶動在地加工、文創與教育產業時,這場「花毯節」的故事,才能從一年一度的公關亮點,昇華為地方經濟結構轉型的堅實基石。
花朵雖然可以被短期觀賞,但更重要的是讓它們永久在新社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長成永續繁榮的產業之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