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股票交易者年鑑》(Stock Trader’s Almanac)統計,11月向來是美股表現最佳的月份,標普500平均上漲約1.8%;然而,本月首個完整交易週卻意外失色,標普500與道瓊工業指數雙雙下跌逾1%,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更重挫約3%,創下自4月初以來最大單週跌幅。
市場焦點已從幾個月前的「關稅陰影」,轉為對AI題材股估值過高的恐慌。東南亞最大銀行星展集團(DBS)執行長陳淑珊(Tan Su Shan)接受《CNBC》訪問時指出:「目前有數兆美元集中在七檔股票中,這樣的高度集中必然會讓人擔心,這個泡沫何時會破?」
高盛(Goldman Sachs)執行長蘇德巍(David Solomon)同樣示警市場波動恐加劇,蘇德巍在香港舉行的「全球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表示,未來12至24個月內,股市可能出現10%至20%的回調。
儘管如此,部分投資機構認為修正未必是壞事。GDS Wealth Management首席投資長史密斯(Glen Smith)指出,短期回檔反而可能創造「逢低布局」的機會。瑞銀(UBS)多元資產策略師加奈什(Kiran Ganesh)則表示,企業財報表現「令人安心」,顯示儘管科技股估值偏高,但基本面仍具支撐,市場或仍有續航空間。
然而,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全球策略師愛德華茲(Albert Edwards)抱持不同看法,認為當前市場對AI題材的熱潮正形成一場典型的投資泡沫;尤其,雖然企業財報表面亮眼,但在高借貸成本的環境下,獲利恐脆弱如紙,一旦利率效應全面發酵,實質盈利將難以支撐當前估值。
愛德華茲在《Merryn Talks Money》節目中指出,「所有泡沫都包裹著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故事,而AI正是最新的例子」。從晶片巨頭到雲端運算與生成式AI平台,各家公司都以「科技革命」之名推升股價,但愛德華茲認為,這背後的經濟現實並不穩固。
目前,美國大型科技企業在AI投資帶動下,營收與利潤創新高,資本市場一度將其視為「新型基礎建設」;不過,愛德華茲提醒,企業借貸成本持續上升,特別是那些依賴高槓桿或融資擴張的科技公司,恐在未來一至兩年內遭遇現金流壓力。
愛德華茲進一步指出,當前的情境與2000年網路泡沫有高度相似性,「那時候的投資人也深信科技將永遠改變世界」,但當資金收縮、信貸緊縮,估值最終崩塌。此外,AI浪潮正擴散至教育與就業市場,例如:部分學校開始使用聊天機器人監控學生作業,企業則藉AI平台篩選求職者,掀起新一波「數據監控」爭議。
近期多家分析機構亦對AI投資的可持續性提出疑慮,《彭博》報導分析,從OpenAI資金來源透明度遭質疑,到晶片設計公司Arm發布的樂觀預期,都反映市場對AI需求的高度依賴性;若未來法規收緊或成本飆升,成長預期恐難以維繫。專家提醒,投資人應警惕背後的「敘事陷阱」。當故事熱度超越現實基礎,泡沫往往已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