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八德埤塘展現濕地生態魅力 自然教育體驗走入城市珍貴生態寶庫


▲八德埤塘展現濕地生態魅力,吸引記協組團前來體驗城市珍貴生態寶庫。(圖╱記者范文濱攝)

【 亞太新聞稿/記者范文濱/ 桃園報導】

初冬的陽光灑落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濕地與樹影交織出的綠意,讓這座佔地 4.5 公頃的自然場域,成為桃園市區中最珍貴的生態寶庫。多年來,在八德區公所的細緻維護與推廣下,埤塘原有的地景得以保存,濕地生命也生生不息,成為市民休憩、教育與自然體驗的重要基地。


▲八德埤塘展現濕地生態魅力,吸引記協組團前來體驗城市珍貴生態寶庫。(圖╱記者范文濱攝)

桃園市新聞記者協會於 11 月 13 日舉辦「114 年度自然生態環境教育與宣導活動」,在八德區公所的協助下,由環境教育專案經理黃彥霖親自帶領記協成員走入濕地現場。沿著木棧道,黃彥霖以通俗而生動的方式,介紹外來入侵種的影響、水質改善工程成果、濕地復育的推動歷程,以及餵食行為對生態的干擾。他的導覽讓參與者不只是「看見」生態,而是透過每一個細節真正理解土地的呼吸節奏,並以實際行動響應自然永續與環境守護。


▲八德埤塘展現濕地生態魅力,吸引記協組團前來體驗城市珍貴生態寶庫。(圖╱記者范文濱攝)

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擁有多項專業單位認證,包括臺灣大學與林務局的生態資源評鑑,也被農業部列為適合原生物種繁殖的重要區域之一。園區水域、草地與植群構成多層次棲地,孕育出鳥類、昆蟲、水生植物等多樣生命。對親子家庭與教育團體而言,這裡不只是綠地,更是一座能讓孩子與大自然真正靠近的戶外自然教室。


▲八德埤塘展現濕地生態魅力,吸引記協組團前來體驗城市珍貴生態寶庫。(圖╱記者范文濱攝)

導覽中最吸引目光的亮點之一,是園區復育的重要本土野生稻「鬼稻」。黃彥霖解說,鬼稻因穗稀粒小、成熟後易自然脫落,在採集時常「兩手空空」,因此得名。原被認為已滅絕,卻在 1979 年於桃園重新被發現,如同大自然悄悄留給台灣的珍貴禮物。鬼稻雖不適合大量栽培,但能抵抗水患、旱災與病蟲害,擁有強大的環境適應力,是未來稻米育種中的基因寶庫,也象徵濕地生命的韌性。

漫步在濕地中,記協成員親見紅冠水雞在水草間輕快覓食、夜鷺安靜地停在枝頭,而一隻隻大白鷺在陽光下拍動翅膀,以優雅姿態掠過水面。清澈的埤塘水域中,小魚穿梭、烏龜曬著日光,台灣萍蓬草與荷葉在水面擺動,每一幕都彷彿大自然的生態插畫。從濕地平台、高架涼亭到親水護岸,不同角度呈現出埤塘的深度美感,也讓參與者對濕地保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具體的感受。

園內大片草皮、人工浮島與木造咖啡屋,讓遊客能以更輕鬆的方式親近自然。園方也定期舉辦自然觀察、科學實作與生態導覽等活動,讓民眾理解埤塘的文化、物種復育成果與城市濕地的保存價值。公園 24 小時開放,提供免費停車,並可預約解說志工導覽,讓更多市民能以自己的步調走進這片自然寶庫。

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像是一位安靜的說書人,用濕地的水聲、鳥類的振翅、植物的搖曳,講述著生命與土地的故事。透過這次活動,記協成員不僅認識生態,更重新找回與自然共處的感動。這裡,是桃園的綠色秘境,也是每個人都值得親自踏訪、感受並珍惜的自然教室。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