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資深記者張志豪/台北報導
在循環經濟與永續發展成為全球關鍵議題的此刻,東海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李冠廷教授率隊與黎聲科技簽署合作意向書,攜手以「把廢棄物變成可再利用的資源」為核心,推動一系列跨域科普手作活動,實際落實永續理念,更將課堂學習與產業應用緊密連結,為環境教育帶來全新示範。

此次計畫整合東海大學學生學習社群、工學院智慧永續跨領域專題課程,並由化材系及環工系學生共同參與,前往中部科學園區的「中科智慧機器人自造基地」進行實作學習。課程以BOPPPS教學法與科普手作結合,帶領學生從廢鋰電池中提取可再利用物質並應用於廢水處理系統,同時探索農業廢棄物轉化為線香製品的可能性,從「看見問題」到「提出解方」,完整體驗循環經濟的操作流程。

黎聲科技為中科智慧機器人自造基地的營運管理者,長期致力於高分子材料、AI、3D列印與無人載具等技術的開發與驗證。基地提供從概念到產品落地的一條龍研發鏈結,包括3D列印、CNC加工、無人機與機器手臂測試等專業設備,並以開放式創新空間聚集中部科技能量。此合作除了帶領學生深入了解智慧製造環境,也強化跨領域研發與永續思維的培養。
李冠廷教授長年投入廢棄物再利用技術,並積極推動科普教育,使永續理念能被更多年輕世代理解與採納。他過去曾與形韻科技合作,成功開發運用於音響的磁流體材料並推入市場。未來,他更計畫運用回收廢鋰電池中的磁性物質,開發具散熱功能的磁流體材料,進一步提升產學合作成效與技術價值。

他表示,廢棄物如何從被丟棄的負擔轉化為可再利用的資源,是環境永續推動的決勝點。「只有讓學生親手操作、親眼看見材料轉換的過程,他們才能真正理解循環經濟的精神。」未來他將持續擴大與企業、學校的合作規模,設計更多具教育意義與創新深度的科普活動,幫助學生在探索與實作中養成永續能力,並培育更多具備環境意識與跨域思考能力的新世代人才。

此次合作不僅是東海大學在永續教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產學跨域共創的新典範。透過學術能量與中科智慧自造基地的技術資源整合,成功示範「廢棄物不只是垃圾,而是下一個價值起點」的實踐精神,讓永續發展不只停留在概念,而是真正走進教室、走入社會、落地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