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海委會補助淡江大學出版《來去北海岸看石滬》繪本 以童趣視角喚起北海岸與海共生的記憶與智慧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海洋委員會推動「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鼓勵各界創作與教育傳遞海洋文化。淡江大學獲本計畫補助,出版教育繪本《來去北海岸看石滬》,以童趣生動的故事與圖像呈現北海岸石滬的文化價值,期望讓學童及民眾從閱讀中重新認識這項蘊藏先民智慧的傳統漁法及其背後的文化體系。繪本新書發表會於11月18日在淡江大學圖書館2樓閱活區舉行,邀請師生與民眾一同走進北海岸的潮間帶,認識人與海共生的故事。

以故事說石滬,從童趣閱讀傳遞用海智慧

本次計畫由長期研究海洋文史的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李其霖教授創作故事,結合繪者黃冠與葉麗菁繪製圖面,完成《來去北海岸看石滬》的兩冊繪本—上冊〈住在淡水的石頭爺爺〉及下冊〈迷路的鯊魚小弟〉。作品以擬人化的筆法,將北海岸石滬變身為石滬爺爺,訴說北海岸石滬的形成、變化與守護之情,也藉由海洋生物與潮汐的互動敘事,讓孩子在閱讀中體會人文地景及環境變遷的共生概念。
李其霖教授表示:「唯有從小認識與珍惜,才能真正保存並傳承我們的海洋文化記憶。」他指出,石滬文化是北臺灣珍貴的海洋知識體系之一,但較不為國人所認識。此次繪本出版,正希望開啟臺灣本島石滬文化教育,讓更多人理解這項傳統漁法的環境智慧與生活美學。
從地景到故事,重現北海岸石滬的人文記憶

北海岸自新北石門綿延至苗栗後龍分布近百口石滬,無論數量或形式變化皆為全臺之最。相較於國人所熟知的澎湖地區石滬,北海岸石滬更緊鄰山海交界,展現近海地區潮間帶多變的地形特質,也映照出人們在自然條件下展現的巧思與創造力。

《來去北海岸看石滬》以故事串連這些被時光遺落的地景記憶,讓年輕世代以親切的方式重新認識北海岸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上冊以「石滬爺爺」的視角,帶領讀者探索石滬的用途與起源;下冊則融入海洋保育的觀點,呈現石滬在當代社會的功能與價值。全書以歷史地景、海洋生物與人文教育三重視角出發,具體展現構成海洋文化的用海智慧內涵,期盼引發社會對海洋文化更深層的理解與認同。

從教育出發,讓海洋文化在閱讀中扎根

海洋委員會表示,「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長期支持各界共同形塑海洋文化,近海聚落蘊藏著豐富的傳統用海智慧,也是展現文化底蘊的重要地景。此次淡江大學出版《來去北海岸看石滬》,不僅引導孩童以閱讀探索海洋,更讓社會大眾重新認識北海岸石滬文化的珍貴價值。

海委會指出,海洋文化的傳承須從教育扎根,讓下一代以理解、尊重與創意的態度親近海洋,延續人與海共生的智慧與記憶。臺灣仍有許多值得深入探究的用海知識,期盼以文化與教育為橋梁,逐步拼織出屬於臺灣的多樣海洋文化知識體系。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