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灣不能在黑箱中被推向臨界點

美國學者白蘭斯(Hal Brands) 指出「台灣逼近臨界點」,未來數月將是決定台美關係的重要時刻。台灣再度遭國際媒體點名,政府卻在這驚濤駭浪中的一年,對內的沉默與閃躲,令人憂慮。四月以來的台美關稅談判一路黑箱,台積電赴美規模不知伊於胡底。如今又傳出政府可能以數千億美元投資換取關稅讓步。問題不是要不要與美國合作,而是合作的籌碼、底線與代價,台灣人民完全不知情。

彭博社一篇約翰霍普金斯高等國際研究學院白蘭斯教授的專欄指出,台灣已走到臨界點。他認為中國加大對台施壓,美國可靠度卻備受質疑之際,未來幾個月恐怕成為左右台灣長期命運的關鍵期,將決定美台關係在未來幾年的強韌度。引述中國分析人士形容,台灣在美國支持下如同「扼住中國這條巨龍脖子上的鎖」,台灣不只有台積電等科技供應鏈對國際相當重要,台灣的地緣戰略位置也不容忽視。

的確,台海問題向來不是單純的兩岸溝通問題。歷史與現實都告訴我們:台灣的戰略位置本身就是國際問題。從清末列強的覬覦到今日印太布局,強權國家從未忽視台灣位於第一島鏈中心的位置。台灣猶如太平洋的門栓,扼住解放軍艦隊出入西太平洋的要道;美國海軍太平洋兵力的部署,也繞著台灣周邊的海空線展開。這種軍事地理的根本性,遠遠超越晶片、產業,甚至兩岸領導人的個別好惡。

也因此,台灣並非被動的附庸,而是手握極具價值的「戰略籌碼」。關鍵問題不在於美國要什麼、中國要什麼,而在於台灣政府究竟有沒有能力把這份戰略價值轉化成真正的保障?但回頭檢視這幾個月的台美談判,與台美中關係變化,賴政府對於台灣優勢有多少掌握?有沒有能力把優勢變成籌碼?政府極少對內溝通,國人大多需要從外媒得知台灣處境。資訊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難免格外不安,甚至覺得疑點重重。

首先,台積電赴美設廠的規模,似乎一路隨美國恣意加碼。進口開放到底有哪些清單?其中有傳出匯率操控以及外匯存底風險等問題。近期連經建部門主管也不否認,可能對美釋出不亞於日韓的投資規模。無論是3500億美元或4000億美元,對於過去數十年來勤勤懇懇才積存6000億美元的台灣來說,恐怕都是掏空半壁江山。問題是,整個過程缺乏透明;國會問不到、社會看不見,資訊只從美方消息管道與媒體零星拼湊。

在這種情況下,誰能相信政府談的是對台灣最有利的條件?黑箱永遠讓人懷疑,尤其在國家命運攸關之際。國民黨團質疑,台灣不是沒有底氣,沒理由用掏空存底的方式換取談判成果。半導體重要,但不是唯一籌碼;投資重要,但不該淪為單向承擔。最重要的是,台灣的戰略位置才是真正的底牌。軍事地理讓台灣不可被取代,而不可取代才能提高談判籌碼。然而,民進黨政府至今沒有向人民清楚說明,它如何為國家爭取到更多保障,又如何讓盟友理解台灣的價值。

戰略地位是保障,不是代價。政府若看不清這點,談判只會越走越偏。面對逼近的國際臨界點,台灣需要的不是無限度配合的論述,也不是不能公開的藉口,而是清楚的盤算、公開的資訊、可被檢驗的決策。台灣人民是國家真正的後盾,而不是被蒙在鼓裡的旁觀者。

黑箱不是策略,只是軟弱的遮羞布。台灣屹立太平洋第一島鏈中央,也站在歷史的分岔口。政府若不能用清楚、負責和透明的方式,將台灣的戰略優勢化為實質保障,臨界點會是轉機還是危機?台灣人民值得比黑箱更高的尊重,也值得比沉默更好的政府。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