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許多民眾聞之色變的疾病,這種俗稱「皮蛇」的病症,源自於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再度活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表示,當民眾感染水痘痊癒後,病毒並未完全消失,而是潛伏在神經節中伺機而動。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病毒便會重新活躍,沿著神經路徑擴散,引發難以忍受的疼痛。
根據醫學統計,帶狀皰疹多發生於50歲以上族群,年齡越大,病毒再活化的機率越高。徐廷儀醫師指出,除了年齡因素外,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民眾,都屬於高危險群。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人常見的壓力過大、睡眠不足等生活型態,也會增加罹患風險。
帶狀皰疹最令人困擾的症狀是神經痛。這種因神經發炎造成的疼痛,往往在皮疹出現前就已開始。患者形容這種痛感如同灼熱、針刺、電流竄動或酸麻感,痛苦程度難以言喻。更令人擔憂的是,若神經嚴重受損,即使皮疹癒合後,仍可能留下「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在治療方面,徐廷儀醫師強調,皮疹出現後應盡早使用抗病毒藥物,可明顯減少後遺神經痛的發生。多數患者以口服藥為主要治療方式,必要時可加上神經止痛藥或外用止痛貼片、神經阻斷注射等輔助治療。大部分患者只要及早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通常相當理想。
然而,若出現併發疱疹性腦炎、侵犯眼角膜、視網膜或外陰部,或是免疫功能低下、新生兒水痘等嚴重情況,病毒可能擴散造成嚴重併發症,此時就需要採用靜脈注射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徐廷儀醫師建議,50歲以上成人可接種帶狀皰疹疫苗,預防率高達九成以上。疫苗接種需要兩劑,間隔2至6個月。即使過去曾經罹患帶狀皰疹的民眾,也可以再次施打疫苗,有效降低復發與併發症的風險,避免承受難以忍受的神經痛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