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中后里長照慢半拍? 國際經驗早已指點明路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台灣必須正視長照體系的四大慢拍危機?台中市后里區日前首座住宿型長照機構正式設立,無疑是地方長期照護服務的重要的里程碑。然而,長達多年的等待才補上這塊長照基礎設施的空白,實則暴露了台灣(特別是台中市)在長照體系建構上,與國際先進國家的長照經驗之間,仍存在著巨大的落差。

將視野從單一機構的落成,拉高到全球長期照護體系的發展路徑,我們可以清晰看見台灣在「制度化財源、空間規劃落實、人力永續支撐」這三大關鍵環節嚴重的不足。日本、南韓與北歐面對相似的高齡化海嘯,其策略選擇為台灣提供了迫切且實用的教訓。

一、制度面:從短期補助到穩定保險 — 財源與供給的系統化差距

日本與南韓的經驗共同指向一個核心:長期照護必須從短期、不穩定的補助模式,轉向全民性的社會保險制度。

國際經驗的穩定基石:

日本(LTCI,2000年): 日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建立了社會保險型的《長期照護保險》。這套制度以全民參保、按需給付為核心,將長照服務視為一種社會權利。最關鍵的效益在於,它成功地將穩定的「資金來源」與多元的「服務供給」連結起來,創造了一個可預期、可持續的居家與社區照護供應鏈。

南韓(2008年): 南韓緊隨其後建立長照保險,其目標亦是將長照責任逐步從「家庭私事」社會化。儘管在制度利用率和覆蓋深度上仍持續追趕日本,但兩國都確立了財源的穩定性與服務取得的公平性。

台灣的制度空轉與追趕

台灣雖有《長照2.0》的宏大宣示,試圖強化社區服務,但在制度底層卻陷入「政策宣示積極,但基礎配套缺位」的困境。長期缺乏保險型財源的穩定挹注,使得服務供給鏈的擴張與品質提升充滿不確定性。后里住宿型長照機構的多年來均難產,正是中央政策的承諾與地方執行工具(如穩定的資金、都市計畫變更快速審查、機構設立誘因)之間存在巨大鴻溝的具體體現。

二、供給與空間規劃:在地化與快速審查機制失靈

長照服務的效率與可近性,往往取決於地方政府將長照設施與都市規劃緊密結合的能力。

北歐與北北桃的積極策略:

北歐模式(地方主導): 瑞典、丹麥等北歐國家強調地方政府(Municipality)的主導性。他們透過高稅基支撐強大的公部門服務,將「在地化安老」視為核心目標。這需要積極的公部門提供居家與日間服務,並利用都市規劃確保設施能在地、近便,大幅減少不必要的住宿轉移。

北北桃的都市級動員: 在台灣,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等都會區的長照供給擴張速度領先,並非偶然。他們主動採取「都市級供給化」策略:透過都市計畫預留長照空間、建立專案快速審查通道、並積極推動「公辦民營」。這種行政效率使得其床位密度與服務可達性遠優於台灣中南部的行政區。

台中的優先順序錯置

相形之下,台中市在長照領域呈現出「慢半拍與優先順序錯置」的現象。長照機構的設立常受制於土地分區、地目變更的冗長流程,缺乏快速審查機制與財稅誘因。當長照需求已是迫切的公共衛生與社會議題時,若沒有將「空間規劃」提升為與經費補助同等重要的政策KPI,像類似后里這類「長照真空區」只會持續的存在。

三、人力危機:蓋再多床位,也無人照護的全球痛點

無論長照制度模式如何,長照人力短缺是全球共同的結構性挑戰。國際經驗一致指出:若不優先解決長照人力的條件,所有硬體投資都必將失效。

國際應對與教訓:

OECD報告與各國實踐顯示,擴大長照供給的同時必須:改善長照工作條件、大幅提高長照薪資、提升長照職業尊嚴,並大規模導入長照的科技輔助與技能重整。

北歐的福利吸引力: 北歐國家試圖透過較高的公共投入與完善的福利制度來吸引和留住長照的照護人力,但依然面臨未來世代照護比率的挑戰。

日韓的制度分擔: 日本與韓國透過保險制度,將資源導向社區與居家服務,試圖減輕對住宿式長照機構的過度依賴,並藉由資格分級和薪資補助來緩解人力壓力。

台灣本末倒置

台灣的長照策略,常見地將「量能(床位數)」與「服務補助」放在核心,卻忽略了長照人力專業化與職場環境的根本性改善。若無法將長照薪資、職涯發展與專業性提升至有足夠吸引力的程度,新增的機構將面臨有照護需求、卻無長照人力執行的窘境,最終淪為「徒具硬體之表象」,長照服務品質與可用性必將大打折扣。

后里不是政績,而是長照失敗的警訊

后里長照機構的落成,絕不應被視為政治人物的政績的展示板,而應被視為對現行長照策略的體檢報告。它提醒我們,如果台中(乃至中央)不能將國際經驗內化為長照制度的改造,未來的長照服務將是「越補越忙」、「越補越落後」。

台灣必須立即從國際長照經驗中學會並執行以下四大改革:

  1. 制度優先:確立穩定、可預期的財源機制

僅靠單次補助無法建立長照的永續服務鏈。台灣必須審慎思考並推動以「保險」為核心的長照財源制度,以確保長照服務網絡擴張的穩定性與可預期性,這是長照服務社會化的根本前提。

  1. 空間工具化:將長照納入都市計畫的快速通道

台中市必須把長照設施空間的確認(地目變更、快速審查)與公私協力誘因,提升為地方政府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特別針對偏區或服務密度不足的行政區域,更應立即建立「住宿床位優先名單」與快速的長照審查機制。

  1. 人力為核心:補助重心轉向職場環境優化

將長照補助重心從單純補貼使用者,轉向「補助職場改善、提升薪資結構」與「職能培訓」。長照服務的競爭力最終取決於其人力質量;沒有專業化的長照照服員隊伍,所有的硬體投資都將淪為空談。

  1. 地方執行力:避免「中央撒錢、地方慢動」的落差

長照資金的投入必須搭配對應的地方快速執行機制。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建立一致的審查時限、土地變更效率指標,以避免資源僅集中於行政效率高的北北桃,而持續擴大區域服務可近性的差距。

后里住宿型長照機構的設立只是一個開始,但不是可以自我滿足的終點。只有將國際先進經驗轉化為台灣長照制度的DNA,未來十年的長照服務才可能真正實現「在地安老」的目標。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