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中救護隊冠軍背後國際落差? 看清台灣 EMS 與國際標準落差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在台灣的緊急救護體系(EMS)中,要在全國技術競賽中拔得頭籌,已屬不易。特別是今年由中華緊急救護技術員協會(EMT)主辦的「2025 第十一屆全國呼吸道插管暨心肺復甦術競賽」,其難度被多位參賽者形容為「史上最硬」!競賽項目涵蓋高壓心肺復甦(CPR)、團隊式多人 CPR(MCPR)及複雜氣道管理,高度考驗參賽者的臨場判斷、技術穩定性與團隊協作能力。在這樣的極端壓力測試下,台中市消防局隊伍憑藉卓越的表現,囊括特優、優等與佳作等多項大獎。

然而,這亮眼的成績並非只是地方救護能力的單純勝利?若將其置於國際 EMS 制度的宏觀脈絡下檢視,台中所展現的,實則為一套「冠軍的悖論」:它標誌著台灣 EMS 現場能力的「天花板」,卻也同時反映了國家制度與國際標準之間的結構性落差。

國際級比賽的日常:比賽標準超越台灣常態

台中市消防局坦言,本次競賽題組並非以台灣日常救護案件為設計的基礎,而是透過「極端化」的情境操作,模擬國外急救人員在高壓環境下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

換言之:這場競賽所要求的技術與壓力,更接近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頂級 EMT 的日常工作標準,而非台灣現行的普遍常態。

在國際上,「壓力即能力」是 EMS 教育的關鍵理念。例如:

美國 (Paramedic) :重視高壓任務模擬與臨床實習時數。團隊式 MCPR 是標準程序,授權範圍明確,並涵蓋藥物給予及進階氣道管理。

日本 (救急救命士) :訓練時數為台灣的2–3倍,強制包含急診、麻醉科插管…等實務。統一且清晰的進階技術授權,具備嚴格的強制性再教育制度。

反觀台灣,EMT 各級訓練多仍以基礎技術為主,進階授權不僅時數不足,且高度依賴各縣市訓練要求的差異與醫師指導的意願。台中能在本次競賽中取得勝利,正說明其是透過地方自發性的高強度訓練,打造出接近國際標準的技術水準。

借鏡國際典範:日本與美國的制度化基石

要理解台中的勝利有多麼「超前部署」,必須先看見國際典範如何建立起堅實的 EMS 體系:

  1. 日本:高訓練量與統一授權構成實力核心

日本的「救急救命士」制度被公認為亞洲典範,其核心在於將技術能力與國家制度標準化:

訓練深度與廣度: 訓練時數遠超台灣,內容要求涵蓋臨床插管實作,確保技術的熟練度。

授權一致性: 複雜技術(如插管、藥物給予)的執行範圍全國統一,避免因區域差異導致急救品質的不穩定。

能力不退化機制: 強制性的再教育與認證更新,確保 EMT 不會因「領證後缺乏實戰」而導致技能的斷層。

這意味著,日本的頂級 EMT 平時就必須接受與本次競賽同等甚至更高強度的情境演練。台中的成功,恰是證明地方的自主訓練能有效接軌此一訓練標準。

  1. 美國:制度化團隊訓練,MCPR 成為標配

美國的 EMS 體系從 EMT 到 Paramedic,具備完整的階層劃分、標準化訓練與臨床實習要求。尤其在心肺復甦方面,美國將團隊式 MCPR(Multi-Changer CPR)視為標準的作業程序(SOP),而非「示範性技術」。

台中隊伍在本次競賽中 MCPR 表現突出,反映其內部已建立起:

精確固定的團隊節奏與口令。

SOP 式的分工模式與動作同步化。

在當前台灣整體 EMS 體系中,這種成熟且制度化的團隊協作能力,仍屬於少數,也非全國的標準。

台灣 EMS 的結構性困境:現場自救與制度不足

將台中的成就放入台灣 EMS 全貌,清晰可見能力與制度之間的張力。當地方的卓越表現必須依靠自主加訓達成時,即暴露出國家體制的結構性問題:

(1)訓練時數與品質門檻偏低

相較於國際標準,台灣 EMT 各級訓練量偏低。此外,重新認證制度較為寬鬆,無法有效確保技能在認證周期內維持在最佳的狀態,非常容易造成技能的斷層。

(2)進階授權標準分散,急救品質不一

目前,EMT-P 的進階技術授權(如進階氣道操作、特定藥物使用)並非全國統一,而是高度受限於各縣市的指導醫師與地方的主管機關。這種「各自為政」的現象,導致急救品質出現明顯的區域差異。

(3)缺乏標準化的「高壓情境訓練」

台灣多數縣市的訓練仍以基礎技術練習為主,缺乏系統化、接近實戰的高壓模式來設計。台中隊伍能在極端情境中保持穩定,正是因為台中消防局將「地方自行加訓」提升到了國家標準之上。

總而言之,台中消防隊卓越的成績既是榮耀的見證,也是一則嚴峻的提醒——當地方的自主努力,不得不取代中央制度的完備設計時,表示國家 EMS 的工具箱急需補強。

台中藍圖:制度改革的「先行者」與試驗場

台中消防隊的勝利,不僅是曇花一現的獎項,更是為台灣 EMS 體系的全面升級,提供了一套清晰「可複製」的藍圖:

  1. 團隊化 MCPR 的常態化

將心肺復甦從依賴「個人技術」進化為高度標準化的「團隊 SOP」。透過規律的演練,確保團隊在救護現場能即時達成高效率、不中斷的 CPR。

  1. 壓力情境的制度化演練

借鑒美日 EMS 的高壓模擬概念,將壓力視為能力測試的一部分。定期進行複雜、高壓、多變的模擬任務,以提升急救人員的抗壓性與決策穩定度。

  1. 技術精進與標準化

鼓勵 EMT-P 在進階氣道操作、節奏控制與動作準確度上,超越現行國家標準所要求的最低條件,以國際級的水準要求自我。

這些成果證明,即使在國家制度尚未同步的情況下,地方系統仍有能力透過創新訓練與管理,成為台灣 EMT 制度改革的「試驗場」與領跑者。

能力展示與制度呼籲

台中消防救護隊在全國競賽中的卓越表現,無疑展現了台灣 EMT 在高壓環境下的專業韌性與高度熱忱。然而,我們不能僅將其視為一則鼓舞人心的報導,而必須將其視為一次對「制度補強」的關鍵呼籲。

若台灣能正視台中消防救護隊冠軍所呈現出的國際落差,並積極參考美、日…等先進國家急救制度,在以下三方面強化結構性改革:

  1. 制定全國一致的、更嚴謹的進階技術授權標準。
  2. 大幅增加 EMT 的訓練時數,並納入臨床實務訓練。
  3. 將高壓情境演練納入標準化、強制性的再教育體系。

那麼,未來的 EMT-P 將不會只是在台灣競賽中偶爾展現「國際級能力」,而能將這份高標準的專業表現,真正落地於台灣各縣市每一次到院前的緊急救護任務之中。

台中消防救護隊的奪獎,只是一個城市的亮點;從制度視角看,它更是一個國家 EMS 改革與升級最迫切的起點。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