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中國AI突圍!「開放模型」領域急起直追美國

商傳媒|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近日,根據《Financial Times》報導,以「開放」(open-source / open-model)策略為主的中國AI業者,正快速搶占全球市場,甚至在某些範疇超越美國主導的封閉平台。 

全球人工智慧競賽正出現重大變局:中國支持的「開放AI模型」正迅速崛起,在全球用戶與企業中獲得可觀採用率。與此同時,美國科技巨頭堅守封閉策略,但面臨成長疲弱、創新瓶頸的挑戰。這場「開放 vs 封閉」的AI戰爭,可能重塑未來整個AI生態,也牽動科技霸權與資料治理的新格局。

什麼是「開放AI模型」?

「開放AI模型」指的是 — AI開發者將模型架構、訓練方法、甚至部分訓練數據資訊公開,允許第三方研究者、企業或個人自由下載、改造、部署與使用。這種模式與以往由大型科技公司封閉、專有、僅限內部使用的AI形成對比。

優勢包括:

• 快速創新迭代:眾多開發者可在相同模型基礎上加速優化與改造。

• 降低使用門檻:無需高昂授權費或封閉生態鎖定,適合中小企業或研究者。

• 強化透明性與可解釋性:公開架構與方法有利於審查、安全與信任。

中國「開放策略」崛起的背景與動因

• 政策與資源導向

中國政府長期重視AI自主與本土生態發展,在資金、基礎設施、研發補助等方面支持AI產業。對於「開放模型」的支持,正符合其希望降低對外依賴、培育在地生態的願景。

• 生態系統形成與開發者熱情

中國已有多家AI新創與研究機構,釋出開放模型與工具,快速形成社群與生態。這帶動更多開放式創新:從語言模型到圖像生成、從企業級應用到個人研究,都有人投入開發與部署。

• 市場與成本競爭力

對於企業而言,使用開放模型意味著更低的授權成本與更佳的自主掌控;對於中國市場而言,本土模型易於符合當地語言、文化與監管環境,具備一定優勢。

為何美國「封閉AI平台」面臨瓶頸

以往全球AI發展由美國大型科技公司主導,它們多採封閉策略:模型與服務僅限自家或付費客戶使用。這模式雖保護商業利益、維持高利潤,但也導致以下挑戰:

• 創新速度受限:封閉環境減少外部研究者改良模型的可能性。

• 成本與可及性問題:授權費高、使用門檻高,不利中小企業或開放研究。

• 信任與透明性困境:封閉結構無法讓外部檢視模型細節,不利負責任AI與審查。

因此,在開放模型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封閉策略顯得愈加吃力。

全球反響與潛在風險

• 促進AI民主化:不再只有大型科技公司主導,任何開發者、企業或學術機構都有機會參與。

• 加速AI技術普及與多樣性:不同語言、文化、應用場景皆可能被納入,提升AI技術覆蓋面。

• 鞏固本土AI生態:對於中國來說,開放模型有助強化國內AI產業鏈自主性。

• 資料治理與安全疑慮:開放模型可能被惡意使用(如生成偽資訊、濫用內容)。

• 監管與責任模糊:誰對模型生成內容負責?若模型錯誤造成損害,法律與道德責任界定不明。

• 專利與商業利益受損:開放可能侵蝕傳統商業模式,企業獲利減少。

未來發展方向與觀察重點

• 企業策略轉向混合模式:部分企業可能採取「基礎開放 + 加值封閉」模式──將核心模型開放,另行封閉提供企業級服務。

• 各國監管框架建立:為防止濫用,監管機構可能要求模型透明、標示生成內容、負責內容管理。

• 本地化模型興起:不同語言、文化、產業背景下的模型需求增加,開放模型可快速因地制宜,形成在地生態。

• 企業與政府合作加深:政府對開放模型的支持,可能促使更多企業投入AI研發,也可能形成國際競爭的新前線。

對台灣與全球科技產業的啟示

對於台灣來說,觀察到全球AI潮流重心可能從封閉平台轉向開放模型,值得思考以下布局:

• 促進本地AI研究與創新:高校、研究機構可利用開放模型,自主研發符合台語、中文語境的AI應用。

• 強化自主AI產業鏈:台灣科技產業若能抓住開放模式浪潮,有機會在全球AI供應鏈中佔有一席之地。

• 關注監管與道德議題:開放模型若進入校園、媒體、產業運用,須同步建立倫理與法律規範。

「開放」還是「封閉」,正成為全球AI產業的新分水嶺。中國主導的開放AI模型正快速崛起、挑戰既有格局。對於全球科技產業、政策制定者、企業,以及普通使用者而言,皆意味著一次重大轉型。未來數年,AI主導權、數據治理、產業競爭力將隨之洗牌,而台灣若能提前因應與投入,不失為一個難得機會。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