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日前宣布將推動高達1.25兆元新台幣(約400億美元)的國防特別預算,並提出「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同時公開示警北京當局以2027年完成武統台灣為目標。此番「大手筆」的國防投資,固然彰顯了政府強化自我防衛的決心,但從在野黨的強烈質疑到民間的複雜反應,點出這場國安行動背後,恐怕潛藏更深層的政治盤算與對兩岸關係的巨大衝擊。
針對賴總統的「2027武統」預警,國民黨主席鄭麗文以「賴總統在玩火」回應,直指賴清德讓台海變成火藥庫,把台灣變成兵工廠。國民黨議員游淑慧更諷刺指出一個弔詭現象:當總統發出近在眼前的戰爭預警後,台灣股市非但不跌反大漲。她認為,這反映出民進黨「抗中保台」的劇碼,在操作了二十年後,已然陷入「狼來了」的窘境,導致人民對戰爭的戒心產生彈性疲乏,進而失去對執政黨的信任。
游淑慧質疑,賴總統此番突兀的發言,是為了強化其狂增國防預算的「合理性」。他質疑,如果政府已經掌握如此重大的國安情報,為何還在為財劃法甚至各種釋憲爭嚷不休?合理的質問,讓外界難免猜測,國防預算的激增,是否帶有濃厚的政治目的?賴清德花大錢到底是為了因應2027武統,或根本就是為了2028總統大選鋪排。民眾擔憂,值此台灣經濟亟待提振之際,總統豪擲大錢不但不考慮台灣經濟穩定,還可能讓外資投資卻步。
不可諱言,強化國防武力無可厚非,特別是在兩岸關係緊張之際。然而,特別預算所承諾的400億美元「史無前例」鉅資,究竟能為台灣帶來多少實質的安全保障?
時事評論家、醫師沈政男提出嚴峻的數據對比,他指出中國大陸的國防預算是台灣的12倍,且必要時還能動員更多資源。面對這種懸殊的軍力差距,他強調「國防不只靠武器,更要靠嘴巴」,認為台灣的安全絕非建立在國防預算的單一基礎上,更應著眼於兩岸關係的緩和與提升。
沈政男直言,賴總統對外媒承諾國防預算達到GDP 5%的水平,是為了迎合特定外部勢力,而非原有的政見規劃。他反問,如果情勢真如政府所言如此危急,甚至與冷戰、戒嚴時期的情勢無異,何不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10%?但他隨即指出,這將嚴重擠壓其他預算,讓國家難以運作。更殘酷的現實是,即使花了鉅資,如烏克蘭的悲劇所示,在飽和式的飛彈攻擊中,這些先進武器仍可能瞬間化為廢鐵。
1.25兆元的特別預算,對台灣而言確實是一筆天文數字。政府聲稱是用於採購新型武器和提升非對稱戰力,然而,過去採購的武器許多並未到貨,讓人懷疑,這筆錢究竟是真為了買台灣的安全,還是只為了買賴清德個人的安全感?
軍事競備的邏輯,往往是「你有棒子,我也要有棒子」;但外交策略的智慧,卻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台灣不應沉溺於「花大錢就能嚇阻」的錯誤認知。烏克蘭戰事已經用四年悲壯的經驗,為所有國家上了一堂免費且沉痛的課程:軍事武裝的目的,不該是將自己的命運綁入一場難以取勝的戰爭。
賴總統的國安行動方案,不僅未能有效凝聚民眾的憂患意識,反而因為政治時機與預算規模,引發社會對政府決策動機的深層焦慮。當務之急,執政者必須以更謙卑、更具說服力的論述,向人民解釋清楚,在傾盡國庫資源的同時,台灣何時能真正為兩岸搭起對話的橋樑,而非僅是加高軍備競賽的高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