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漾新聞|這條河真的很神!高史博揭開高屏溪流域信仰祕境

【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一條河孕育多少文化?高屏溪全長171公里,自山川奔流入海,串起原住民族、客庄與福佬聚落的生活與信仰。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今(26)日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支持下,推出《這條河很神!高屏溪流域的信仰故事》特展,自即日起至2026年9月6日於高史博201特展室登場。展覽以信仰為河,以故事為舟,透過祭儀、文物、影像與藝術創作,呈現這條大河如何成為族群文化共同的精神潤養。

開幕式由大滿舞團演出〈夜祭〉,鼓聲震動展廳,彷彿夜幕下的族群記憶在河谷間甦醒。多個在地團體踴躍出席,包括鳳芸宮靈帝殿管理委員會、高雄市義民爺文化協會、美濃愛鄉協進會、屏東縣下淡水溪義勇公文化協會、高雄意誠堂關帝廟,以及策展顧問簡文敏、藝術家林建志、文史研究者張守真、戲劇研究者石光生等,一同見證高屏溪從山到海、從族群到信仰的深層脈動。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林尚瑛表示,高屏溪是承載臺灣多元文化的生命之河,展覽跨越山水、族群與信仰,展示祭儀如何深植土地、持續流傳。他肯定高史博在無形文化資產轉譯與活化上的努力,期待未來推出更多跨界與創意的展演。文化局副局長簡美玲則感謝文資團體長年耕耘,並分享觀賞〈夜祭〉演出的震撼,盼高屏溪的庇佑讓文化之河綿延不息。

高史博館長李文環指出,館方長年推動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保存團體共同辦理體驗與成果展演,此次展覽以高屏溪為主線,帶領觀眾穿越族群生活與信仰景致。他表示,展覽不只是觀看,更是走入記憶深處,感受河流如何凝聚地方文化能量。

展覽以高屏溪蜿蜒流勢打造四大主題場域,從上游走向出海口,呈現卡那卡那富族河祭、拉阿魯哇族聖貝祭、大武壠族夜祭、美濃客家八音團、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新威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塚祭典、下淡水溪六庄頭義勇公做功、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等無形文化資產。展區透過文物、故事、影像、模型交織成一幅跨族群信仰地圖,讓觀眾彷彿跟著溪水下行,閱讀一段段流動的文化史。

現場展出林建志五公尺巨幅《高屏溪流域人文信仰圖》、族群傳統服飾與漁獵工具、大武壠族公廨模型、客家八音樂器、義勇公旌義匾,並展出1950年代攝影師劉安明拍攝的送字紙灰影像,彌足珍貴。此外,高史博亦首度公開鼓太影像拍攝之「2025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紀錄片,透過鏡頭重現海巡的儀式風韻。展場另設DIY印章明信片,觀眾可帶走屬於自己的溪邊記憶。

《這條河很神!高屏溪流域的信仰故事》展覽資訊詳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官網及Facebook粉絲專頁,邀請市民追著一條河,走進神、人與土地的深沉連結。

#漾新聞 #高雄 #高屏溪 #高史博 #無形文化資產 #族群信仰 #河祭 #媽祖海巡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看更多新聞請點選 https://www.youngnews3631.com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