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當孩子們面對開學,他們的「內心害怕」有時超過了「真實危險」,這正是開學症候群的一個重要面向。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著作《洞察鬼滅之刃暗藏的心理現象》中提出,這種過度的焦慮,是我們渴望追求優越但感到力不從心時的自然反應。當「害怕」的程度超過了「問題」本身,就會造成適應上的困難。這本書不僅提供了深入洞察,還教導我們如何從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幫助孩子們克服無端的恐懼和焦慮。
在《週刊少年JUMP》的一次票選中,「鬼滅之刃」的角色我妻善逸被十三萬人選為「人氣王」,蟬聯第一名。這個結果反映了動漫世界中角色的魅力:我妻善逸以其行為贏得了許多人的喜愛,被認為非常可愛。然而,若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具有與他相似性格特質的人,我們對這樣的性格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我妻善逸:充滿恐懼的「自我對話」
我妻善逸,在每次面臨任務時,總是陷入深深的焦慮和慌亂之中。他的內心掙扎透過他的話語表露無遺:「我非常柔弱」、「我沒有足夠的力量」、「我要死了嗎?」、「我馬上就會死掉」、「我就是做不到」、「我的膝蓋不聽使喚」、「我就是最討厭自己的人」。這些自我對話,雖然無法改變實際發生的事情,卻深刻影響著他面對這些情況時的心態。
人在感受到強烈的焦慮和壓力時,常常會本能地試圖逃避那些引起焦慮的源頭。對善逸而言,隨著任務執行地點的臨近,他的恐懼感不斷加劇,最終進入一種歇斯底里的尖叫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他會不自控地發抖、哭泣、亂跑,甚至向周圍的夥伴尋求幫助和安慰:「你一定要幫我,救救我」、「你們會保護我,對不對」、「拜託,不要丟下我不管」、「不要用那種眼神看我」。
「焦慮性」及「災難化」的思考
我妻善逸之所以展現出極度恐懼的自我對話和恐慌的行為,其根源在於他的思維方式充斥著「焦慮性」和「災難化」的特徵。首先,他總是活在未來,對每件事情都抱持著最壞的打算和預期。其次,他的思維方式常常過度誇大,這使他將負面的事情看得更為嚴重,從而感受到更多的焦慮。
此外,善逸經常將不愉快的事件「災難化」,只要感到一絲不安全,他就會覺得仿佛世界末日即將到來,這種思維導致他感受到極端的焦懼和不安。最後,他無法忍受不確定感,對於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感到極度不適。
林萃芬心理師解釋,何以我妻善逸會有這些「焦慮性」及「災難化」的思考?或許是善逸成長的過程中,曾經失去對自己的掌控,常常淹沒在強烈的焦慮、恐慌的情緒中,以至於當善逸感到驚恐的時候,他就會瞬間退化成一個沒有自信、不知所措的受傷小孩。而在極度恐慌的情況下,善逸還會出現心悸、冒汗、發抖、呼吸急促,快要死掉,快要發瘋的身心反應,讓他急著逃離自己害怕的事情。
如何有效降低「破壞性負向想法」的方法?
【自我練習一】暫停破壞性的想法
要有效減少我妻善逸的「破壞性負向思考」,首要步驟是暫停這些思考,就像讓電腦關機一樣。這樣做不僅能讓善逸的「焦慮性」和「災難化」思考暫停,還有助於讓他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因此,如果善逸來接受心理諮商,我會引導他進行心律呼吸法,以幫助他停止混亂的思緒。
【自我練習二】試著接納自己的焦慮與壓力
我們在分析我妻善逸的心理狀態時注意到,「焦慮性思維」佔據了他所有的注意力,尤其在感到焦慮或壓力時,這種思維模式會讓他過度擔憂。為了幫助善逸克服這種狀態,林萃芬提出了幾個策略:首先,幫助他學會接受自己的焦慮,培養耐心面對生活的挑戰;其次,鼓勵他避免自我評斷,減輕自我批評帶來的壓力;再者,學習忍受不確定性,並練習放手控制。這些策略旨在協助善逸和其他經歷類似心理困擾的人,建立更健康的心態,以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的挑戰。
【自我練習三】跟自己的「想法」對話
當你發現自己經常有類似我妻善逸的「過度誇大」和「災難化」的思維,並因還未發生的事情感到擔憂和恐懼時,與自己的思維進行對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首先,問問自己:「這件事情以前發生過嗎?」這有助於你理清是否有具體的經驗基礎來支持你的擔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我會這麼擔心?」最後,嘗試具體界定你所擔心的具體內容。通過這種方法,你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擔憂來源,並採取有效的措施來應對這些無謂的恐懼。
擔憂源於想像,尋證據釋放心靈,記錄日記解焦慮
在「尋找擔心證據」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所擔心的事情實際上並不存在,它們只是我們「想像」中的產物。思考一下,我們是否為了這些未發生的事情耗費了太多的心理能量?當你再次開始為「沒有發生的事情」擔憂時,試著要求自己提供具體的證據,而這些證據必須是常常發生的才值得擔憂。此外,我妻善逸可以像竈門炭治郎那樣,嘗試記錄「行為日記」來尋找焦慮的根源和解決方法。
在諮商過程中,我發現有許多人和我妻善逸一樣,容易陷入極度的慌亂、焦慮和恐懼。雖然他們的行為表現可能沒有善逸那麼誇張,但生理上的痛苦程度卻相似,包括心悸、冒汗、發抖、呼吸急促、窒息感、胸痛、噁心、腹部不適、頭暈等症狀。遇到這些情況時,請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生的協助,一方面尋找情緒的根源,另一方面透過藥物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