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在如此進步的時代,我們仍然感到困於原地踏步?吳淡如在其新著著《窮思維、富邏輯:人生實用商學院之致富之前先自主》中探討疫情期間人們的心態時,她發現了什麼?在這段充滿挑戰的時期,「內卷」和「躺平」成為了年輕人最常討論的兩個詞。吳淡如指出,雖然選擇暫時躺平可能無傷大雅,但內卷卻是一個更深層次、更具破壞性的問題。它不僅僅是關於個人的自我消耗,更是一種自我毀滅的行為。她進一步引用了一個關於25號宇宙的科學實驗來說明這一點。這個實驗雖然可能讓人感到不適,但透過理解商學院的「熵增定律」,我們可以得到更深的理解。吳淡如的觀點提醒我們,僅僅停留在原地不僅無法前進,更是在無意中設置了自己發展的障礙。
老鼠樂園變末日預言,密度考驗揭社會謎題
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美國生態學家約翰‧ 卡爾宏(John B. Calhoun)做了一個老鼠實驗,命名為「25號宇宙」。本來的目的,是為了要模擬有限空間中人口密度如果越來越高,到最後會怎麼樣?他建立了一個「老鼠星球實驗室」。對老鼠而言,這個星球夠大了,這個星球由一個邊長為2.7 米、高1.4米的方形金屬柵欄圍成的空間。此外,還提供足夠的糧食。科學家計算過,他所提供的空間和食物,容納三千多隻老鼠也沒問題。
無敵變末路,老鼠烏托邦導向躺平風暴
沒有天敵,也沒有天災,老鼠們只要在裡頭就可以不受威脅的好好活。剛開始只放進了四對老鼠,老鼠們無憂無慮的繁衍著,當然,剛開始增加的速度很快,兩個月就翻倍,一年後增長率顯著下降。到了600 天左右,老鼠星球開始陷入巨大混亂,老鼠的行為異常發展:雄鼠搶奪有限地盤、互相廝殺,最後連母鼠也開始參加暴力戰鬥,甚至還會吃掉小鼠。後來不再互相攻擊,但也不再交配, 越來越多的老鼠開始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自己的飲食、睡覺和梳理毛髮上。(這是不是意味著某種躺平?)
密閉世界裡老鼠的啟示與人類的反思
從此老鼠星球日漸混亂,最後一隻老鼠的生命結束在1973 年,也就是不到五年,老鼠烏托邦中最後一隻老鼠去世,25 號宇宙實驗徹底結束。約翰和後來的科學家們也進行了各種不同的老鼠星球模擬實驗,得到的答案殊途同歸,也就是封閉空間之內,就算沒有外敵威脅,生物終將自行滅亡。從這個實驗,你領會到了什麼?這個實驗叫做「老鼠烏托邦」。約翰‧ 卡爾宏將密閉空間內鼠口達到一定臨界點時產生的行為混亂稱為「行為沉淪」(behavioral sink)。我今天要講的不是人口密度過度發展,人類終將滅亡的悲劇問題。這近似來近年商學院中很熱門的主題「熵增」的源頭。
安逸成陷阱,探索才是生存之道
不同的學者對此實驗有不同的引申和解釋。我想用它來簡單的說明一個道理:放在人生上來說,不管你活得再好,如果你停止了向外探索,那麼你閉鎖型的安逸終將成為滅亡的理由。聽了這個實驗之後,你真的覺得一般人心裡想的「只要財富自由,那我就可以高枕無憂」是真的嗎?還有「退休之後,就不用為五斗米折腰」是個美好的嚮往嗎?這25 號宇宙可能蘊含很多隱喻。顯然,如果一個人的腦袋就是一個星球的話,故步自封、不假外求,沒有任何挑戰和壓力,也不會是什麼好事。商學院拿它來說明一個道理:當一個組織無法有效對外擴張的時候,因為資源配置終有局限,會導致內部各個個體進行低效而無益的競爭,也就是內卷。最終就會導致整個組織的消亡,此為「熵增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