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健康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去年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達30,956次,退化性膝關節炎真的無法預防嗎?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去年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達30,956次,退化性膝關節炎真的無法預防嗎?

當面對膝關節健康問題時,許多患者最終選擇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來緩解疼痛並恢復行動力。然而,手術雖能帶來希望,但也可能伴隨風險與不確定性。根據健保署於113年9月4日公布的「112年診療項目醫令申報量」數據,去年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數量高達30,956次,這不僅顯示退化性膝關節炎已經成為醫療體系中的「常客」,也揭露了它對日常生活所造成的隱性負擔。特別是其中有1,213名患者因手術並發症或失敗而需要進行再置換,甚至有607名患者不得不完全移除人工關節。這些數據提醒我們,傳統手術治療存在侷限性,而患者術後也需面對諸多挑戰。

就在醫療界不斷摸索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方法之際, 1995年,一位農婦退化的膝關節內的隱藏病灶啟發了骨科名醫呂紹睿,讓他決心探索「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呂紹睿回憶, 1999年初春,他在瑞士伯恩大學附設醫院結束了為期兩週的觀摩學習後,搭上前往德國科布倫茲(Koblenz)的火車。那時,望著窗外野花盛開的原野,探索「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研究主題一一湧現於腦海中。他在新書《自己的膝蓋自己救: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暢銷增訂版】》中提到,當時寫下的16個研究主題以及「內側摩擦現象」的致病機轉草圖,至今仍讓他感慨萬千,仿佛那些斑剝泛黃的稿紙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盪出一段段回憶。

經過五年的嚴格檢視與漫長等待,呂紹睿在去年(2023年)春暖花開的5月,終於在醫學領域的重要雜誌上發表了支持他30年前所提出的關於「退化性膝關節炎」致病機轉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論文。他指出,「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重複摩擦所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是逐漸破壞膝關節軟骨,導致『膝關節退化』的重要原因。」

為了驗證這個25年前在巴伐利亞原野上奔馳的火車中構思的大膽假說,呂紹睿的團隊多年來經歷了無數挑戰、挫折與心靈的考驗,最終完成了16篇關鍵論文,並據此建構了全人、全程的治療方案——「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nee Health Promotion Option,簡稱 KHPO 1.0)」。如今,隨著最新醫療生技「細胞治療」的引入,該方案進一步優化為「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2.0」(KHPO 2.0,進階膝軟骨再生療程)。看似簡單的理論,如今已逐漸改變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現況,為無數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個含糊、籠統且不負責任的病名,從根本上誤導大眾以為:此病是自然老化的現象,無法治癒只能拖延。

✽ 被誤認為「退化」、「老化」的軟骨是無辜的,事實上,它是被「破壞」的!只要及時找到原因,「退化」的軟骨是有機會「再生」的。

✽「退化性膝關節炎」關節軟骨逐漸崩壞的過程,過去醫界無法理解,現在已經可以用「內側摩擦現象」完整解釋。

✽ 過去醫界無法解釋「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各種臨床症狀,也可以用「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做完整解釋。

✽ 對於中老年(40歲以上)因為膝痛求診的病患,醫師應將最常見、可加以治療的「內側摩擦症候群」納入鑑別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再是無法醫治的病痛,只要能在早期確定診斷出是「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就有治癒的機會。

✽ 大部分因膝痛、膝關節緊繃、腫脹、行動困難,而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患,其實是罹患了「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可經由「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得到確實的治療。

✽ 若能改變錯誤的行為模式,減少「內側摩擦現象」,自己的膝蓋真的可以自己救!

在當前日益紛擾的社會中,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各種治療方法層出不窮,令病患無所適從。骨科名醫呂紹睿指出,這些混亂資訊可能導致病患浪費金錢事小,但延誤病情卻是得不償失的後果。

2011年,德國波鴻(Bochum)大學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患及醫師進行了一項質性研究。研究中,深度訪談了81位病患及29位醫師(包括家庭醫學科、風濕免疫科、骨科及另類治療師),結果顯示醫病雙方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認知存在巨大落差,且病患的需求與醫師所能提供的醫療救助之間也有顯著差異。10多年後的今天,情況依舊未有顯著改善:

◆ 病患的看法及感受:

1、身心症狀未受重視,醫師似乎只對膝關節感興趣,而忽略了病人的整體需求。

2、就診過程缺乏足夠時間,且未能得到充分的諮詢與資訊。

3、被告知退化是隨年齡增長的必然過程,不會因治療而好轉。

4、對於被告知無法治癒的各種治療方式失去信心,轉而求助另類療法。

5、對膝關節退化可能對日後身體功能及日常生活的影響感到無助和害怕。

◆ 醫師的看法及感受:

1、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自然老化的過程,嚴格來說,不能算是疾病。

2、在置換人工關節之前,醫師能做的僅是緩解病患的疼痛症狀。

3、若某種藥物無效,就換另一種試試,這種消極拖延的應對方式似乎是無奈之舉。

4、即便進行了精準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仍有高達三至四成的病患對結果不滿意。

5、醫師期望能夠早日找到病因和明確的治療指引,真正幫助病人。

▲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

呂紹睿醫師從事退化性膝關節炎單一疾病的診治工作已近30年,深切體驗到病患與醫師之間的鴻溝以及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迷思所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他的著作於2016年出版,至今已有8年多,書中的新觀念曾引發廣泛迴響。然而,隨著醫療商業化及網路推播的普及,這些負面影響並未因書籍的出版與相關推廣活動而顯著改變。

呂醫師多次在手術室中看到病人不同病程階段、不同磨損程度的膝關節軟骨,尤其是那些病情延誤至需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的病患,讓他感到無限惋惜。他不禁思索:若能更早了解KHPO,許多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病人或許就不會走到這一步;若能更早了解KHPO,那些可以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的病人,軟骨或許就能再生;甚至那些膝關節健康的人,也能通過「智慧護膝保健」來預防退化。這句「要是早一點知道KHPO」成了呂醫師心中的緊箍咒,促使他更加努力推廣KHPO。

在面對因傳統觀念的迷思而延誤病情的病患時,呂紹睿醫師除了感嘆「先生緣,主人福」,還竭盡所能利用各種管道傳播新知。「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 1.0)」、「自己的膝蓋自己救」、「護膝333、健康真簡單」、「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 2.0)」等淺顯易懂的名稱便是如此誕生。呂醫師希望這些已經不再是新知的發現能廣為傳播,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

呂紹睿醫師相信,只要醫師能開放心胸接受新觀念並付出更多愛心,病患在就醫前多花心思充實醫學知識,許多原本可以避免的誤會便不會發生。醫師與病人攜手面對退化性膝關節炎這個共同的敵人,就能夠規劃出最佳的治療方案,這也是呂醫師著手增編此書的初衷。

Related Posts

1 of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