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娛樂文教

電影與佛法的無門之境 蔡明亮與欽哲仁波切的跨界對話

電影與佛法的無門之境 蔡明亮與欽哲仁波切的跨界對話

在一場充滿哲思與靈性的對談中,台灣著名導演蔡明亮與藏傳佛教深具影響力的仁波切、電影導演欽哲仁波切,共同探討電影與佛法之間的共鳴,將觀眾帶入一場對生死與執著的深層探索。此次活動於10月24日誠品電影院舉行,吸引了眾多影迷參與。活動後的討論不僅讓影迷有機會與兩位導演互動,也讓人得以窺見佛法如何藉由現代媒體,透過影像和象徵符號探索生命的本質。

活動海報/誠品提供

佛教符號與電影語言的共鳴

「為什麼拍電影?」蔡明亮在對話中向仁波切提問。欽哲仁波切表示,佛教象徵符號已有2500年歷史,但隨著時代進步,與觀眾的溝通方式也需調整。他將電影視為佛法的延伸,強調兩者皆需在「了義」與「不了義」間找到平衡。電影在他眼中不僅是講述故事的工具,還是深刻的心靈傳達媒介。

蔡明亮導演詢問欽哲仁波切:「為什麼仁波切會選擇拍電影?」

堅守藝術完整性的勇氣

蔡明亮和欽哲仁波切均以堅持藝術完整性著稱,不為商業妥協。仁波切在拍攝《十字路口的豬》中保留了7分鐘的長鏡頭,儘管有人建議縮短,他認為這樣才能表達作品的完整意圖。蔡明亮亦在《愛情萬歲》和《郊遊》中堅持使用長鏡頭,無論外界如何建議,這些鏡頭對他而言是無法替代的情感力量。這種不隨波逐流的堅持,體現了兩人對藝術的忠誠。

自然表演:生活化的電影創作之道

在如何指導演員方面,兩位導演均強調「自然」的重要性。仁波切由於預算限制,通常僅拍一次,最多不超過四次,以捕捉演員的真實自然表現。蔡明亮也選擇不過度指導演員,讓他們在生活化的場景中自由表現,這種真實感源於生活的真摯。「沒有指導的演出,往往是最真實、最動人的。」兩人共同的自然風格讓觀眾深入角色的真實情感。

「無門之門」源自日本禪宗的《無門關》,象徵解脫來自內心的頓悟。

穿越「無門之門」:電影中的時間與生命哲學

在《十字路口的豬》中,仁波切引用佛教中的「無門之門」概念,象徵生死之間的模糊界限。這一概念來自日本禪宗的《無門關》,呈現生命的無常與時間的無限延續。仁波切指出,電影是探索這些哲學問題的途徑,影片中最後的晾衣架場景象徵生命的循環,既是日常的延續,也象徵了終點和新生,這樣的深層探索讓他的電影進入心靈層次,超越了純粹敘事。

導演風格的差異與交集

蔡明亮導演認為沒有指導的演出,往往是最真實、最動人的。

欽哲仁波切的作品充滿佛教靈性哲思,透過影像表達生死輪迴與放下智慧,顯示其修行者的平靜。相較之下,蔡明亮偏愛刻畫孤獨與疏離感,經常在封閉空間探討角色的心靈掙扎,冷靜且內斂,帶領觀眾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兩人風格迥異,但在追求生命的真實性和時間的流動性上卻有著共鳴。

深層共鳴:電影與佛法的無限可能

此次對談如同穿越「無門之門」,將觀眾帶入電影與佛法無限可能的交融之中,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激發對生死的深層思考。兩位導演透過電影探索自我、生命流動及無常,讓藝術成為哲理的載體,為觀眾帶來心靈洗禮,帶領其深入思索生命的本質。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電影與佛法的無門之境 蔡明亮與欽哲仁波切的跨界對話

Related Posts

1 of 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