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合作媒體

對美軍購明年公開預算逾7千億 排擠效應引關注

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統計,明年度國防部公開預算中,執行的對美軍購項目高達21項,總額高達7,166億6,726萬9千元,尚未包含國防機密預算。整體國防部主管預算則編列4,760億餘元,較2023年度增加415億餘元,增幅達9.57%,其中軍事投資預算增幅最高,達16.18%。此外,若計入新式戰機採購及海空戰力提升計畫的特別預算,2025年度國防經費總額達到5,664億4千餘萬元。

國防部預算長期以來呈現穩定增長,近十年度均達3,100億元以上,自2019年起年增幅超過3%。對於持續攀升的軍購支出,專家警告可能對其他公共支出如教育、社福及基礎建設造成排擠效應。淡江大學整合戰略與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揭仲指出,不論哪項數字,都會對國內資源分配產生重大影響。

國防部強調,目前軍購政策主要以應對敵情威脅為主,參考俄烏戰爭及以哈衝突經驗,優先籌建不對稱戰力、後備戰力及防衛韌性。但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所揭露的資料,國防部近三年的「五年兵力整建計畫」僅執行美方多年來未完成交付的武器項目,缺乏針對未來敵情的前瞻規劃。

現階段列入計畫的對美軍購項目包括HIMARS多管火箭系統、防禦性陸上機動布雷系統、M1A2T戰車、刺針防空飛彈、魚叉飛彈海岸防衛系統及F16V戰機等多項武器系統。這些項目多為舊案,美方延遲交付的情況普遍存在,部分項目執行期甚至超過十年,導致進度緩慢且無法結案。

國防部表示,受疫情影響,部分武器交付期程延宕,隨著疫情結束,產能逐漸恢復,交運進度有所改善。國軍依據「軍事投資建案作業規定」,將戰力籌建納入十年建軍構想,再通過五年兵力整建計畫進行執行。

從已公開的國防部預算可以發現,未來五到十年的國防預算承載能力已達極限,無法新增軍購建案。其次,既有項目執行效能低,舊案累積情況嚴重,進而阻礙前瞻性建軍需求的推進。

台灣對美軍購金額持續攀升,未來幅度只會更大,但軍購計畫執行進度落後、預算排擠效應及前瞻性規劃不足等問題,對國防資源分配及長期戰略布局帶來隱憂。面對全球供應鏈壓力及美方延遲交付問題,國防部如何優化執行力成為未來挑戰的關鍵。

Related Posts

1 of 16,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