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節目中分享,一名60歲男性在健檢時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第3期,經手術切除腸子與腫瘤、化療等治療後,半年後癌細胞轉移至肝臟,病情進入第4期。江醫師建議患者在治療同時,生活中可多攝取有助對抗癌症的食物,例如蔬菜。但患者堅持不吃蔬菜,認為自己「吃菜像吃草一樣」,寧可吃肉。面對患者的堅持,江醫師另提議每天攝取半碗煮熟的各式菇類。
在患者照做的2年半內,第4期的癌症都沒有再復發。江醫師解釋其中原因,根據日本的調查,在所有職業類別中,最不容易罹癌的就是菇農。這是因為菇類中含有多醣體,可以提升人體免疫力,具有抗腫瘤、抗癌的效果。
此外,多醣體還可提供發酵來源,藉此改變腸道內的菌叢、抗發炎,甚至改善血脂與血糖等健康問題。江醫師表示,後續研究也發現不同菇類有著不同抵抗癌症的機轉。例如金針菇提供的精胺酸可抑制腫瘤生長;鴻喜菇含硒可防止癌症發生;杏鮑菇、香菇的多醣體可抑制癌細胞、刺激免疫系統;秀珍菇的糖蛋白可殺死腫瘤細胞;白木耳可加強B細胞吞噬癌細胞的功能;巴西蘑菇含β-葡聚醣,能調節免疫系統、預防癌症轉移。
近年研究也指出,大腸癌發生率持續上升,預測未來10年將有更多年輕患者,其中又以40到49歲這個年齡區間上升幅度最快。除了基因等風險因子外,飲酒、抽菸、低纖維飲食、肥胖等生活型態及不良習慣,也會導致腸道菌叢改變而提高罹癌風險。
專家建議透過改善生活習慣來預防,並定期接受篩檢,包括大腸鏡或糞便潛血檢查等,才能及早發現早期癌症。呼籲民眾檢視自身的生活型態、家族病史,讓醫師協助評估,徹底執行初級到次級的預防工作,才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