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綜合

童振源談新加坡智慧交通 亞洲第一的成功密碼

新加坡智慧城市亞洲稱冠 童振源:五大關鍵因素助力高效交通

記者彭羽溱/綜合報導

我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31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根據瑞士IMD的2024年智慧城市指數,新加坡在全球智慧城市中排名第五,在亞洲名列第一。在交通順暢度方面,新加坡更是位列全球十大智慧城市中的第二名。如果將堵車嚴重程度納入考量,新加坡成為世界十大智慧城市中堵車問題最不嚴重的城市。

童振源指出,IMD調查顯示,在新加坡,「堵車不是問題」的得分為50.0分,略低於坎培拉(63.8分)與阿布達比(52.9分),而「公共運輸很滿意」的得分為78.5分,略低於阿布達比(83.8分)與蘇黎世(80.0分),兩者相加的交通順暢度得分為128.5分,僅低於阿布達比(136.7分)。然而,僅22.9%的新加坡受訪者認為堵車問題需要優先解決,是全球十大智慧城市中最低的比例,比阿布達比還低10.9個百分點。

新加坡面積734平方公里,人口超過604萬人,人口密度非常高,卻能維持極為順暢的交通,童振源說,這得益於五大關鍵因素:完善都市規劃、完善公共運輸、提高擁車成本、完善交通系統、減少尖峰開車。

第一,完善都市規劃。新加坡全國分成5個區、17個城鎮,每個區有區中心、鎮中心,設有商業中心、娛樂設施、學校與醫療中心,之下有社區與轄區,設有超市、購物中心、商店、小販中心或工廠。因此,居民可以在區中心、鎮中心、社區或轄區獲得生活或工作需求,便可以減少跨區通勤的需要,緩解交通壓力。

第二,完善公共運輸。新加坡擁有覆蓋廣泛、便捷高效的地鐵(MRT)與公車系統,能滿足大部分居民的出行需求。MRT覆蓋市區與主要住宅區,確保大多數居民在家到車站的距離不超過500米,MRT班次高峰期間間隔僅2-3分鐘,離峰時間5-7分鐘,地鐵單程車票從0.92新幣起,最遠距離的車程最高只有2.5新幣,公車路線與地鐵站無縫銜接,公車有專用車道以提高準點率,而且地鐵站與公車站有遮雨走廊及地下通道連結目的地,方便通勤者步行。

2040年,新加坡希望實現MRT覆蓋率超過90%的住宅區、90%的住宅區到最近地鐵站行走距離不超過10分鐘、90%的居民在45分鐘內到達工作地點。

第三,提高擁車成本。新加坡實施「車輛配額制度」,購車必須競標獲取擁車證(COE),以維持穩定的車輛總數。COE價格昂貴,2023年最貴時高達160,001新幣(約四百萬台幣),每張COE有效期只有10年。通過嚴格控制車輛增長率(目前約為0%或接近0%),確保道路不會因車輛數量過多而擁堵。2024年10月新加坡註冊車輛為856,286輛,從1995年至2024年,每個月平均的註冊車輛為777,158輛。

第四,完善交通系統。新加坡交通管理系統涵蓋停車場、道路規劃及智能監控,確保車流順暢。新加坡有超過12,000個停車場、140萬停車位(遠超過註冊車輛總數),遍佈在住宅、購物中心、辦公大樓與公共設施等等,任何車輛憑藉一張電子票卡便可以在所有停車場停車,方便開車者停車。

其次,每個商業大樓與住宅區幾乎都是從馬路內縮,店面或住宅沒有接臨馬路,或以綠林帶或柵欄隔開小區與馬路,讓開車者無法在馬路旁直接停車或下上乘客車。同時,每個地方幾乎都有位於小區內或大樓內的指定下車點,方便開車者上下乘客,並在雙黃線區域高額罰款嚴禁停車或上下乘客,開車者才不會隨處停車或上下乘客,造成車道縮減而堵。

再者,主要公車站大都有公車灣,或有公車專用道,以方便公車停車與上下乘客,才不會堵住後面來車或縮減車道,進而造成堵車。最後,主要道路都有智能監控系統,通過精準數據與人工智慧分析,定期調整交通政策、紅綠燈時序與道路設計,調整公共交通時間表、增加高需求路段的車次,以提升交通效率。

第五,減少尖峰開車。新加坡在繁忙路段和時段實施電子道路收費(ERP),以價格機制調節交通流量。ERP系統在繁忙的道路入口設置電子感應門,車輛經過時會自動從車主的收費卡中扣除通行費。費率會根據交通擁堵情況進行動態調整,鼓勵駕駛者避開高峰期或選擇替代路線。

因此,童振源認為駕駛者在選擇駕車時會考慮行車成本,更多人轉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選擇非高峰時段或替代道路出行,以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提高商業活動與物流效率、並減少擁堵和怠速行駛而降低碳排放。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新加坡智慧城市亞洲稱冠 童振源:五大關鍵因素助力高效交通

Related Posts

1 of 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