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灣+美國」是新布局?政府有新法寶還是搞錯了甚麼

各國陸續與美國展開關稅談判,台灣喜孜孜宣布入座遠端搖滾區,首批與美國進行協商。總統賴清德表示,台美第一階段談判順利,將推動「台灣加一」,也就是「台灣加美國」的新布局。事實上「台灣+1」不是新名詞,國際大廠考量台灣地緣政治風險,希望台廠海外設置生產基地的呼聲一直不斷,也是台積電到德、日以及美國設廠的原因。「台灣+1」迎合了國際需求,但對台灣鞏固產業發展未必是好事,如今賴總統把「台灣加美國」當政績宣傳,就像台積電被迫赴美大投資,總統府高調宣揚一樣。莫非吃定了民眾搞不清楚狀況?

賴總統表示,會持續在國家利益以及保障產業發展的目標下,持續與美國進行談判工作。這句話放諸四海皆準,應該沒有哪個國家不以自己國家利益與產業發展優先的,重點是怎麼做才不會淪為空話,甚至把談判未果包裹糖衣進行洗腦、內宣。

台灣崇美也媚日,不妨借鏡一下日本態度。日本預計17日在華盛頓與美方展開談判。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日本不打算作出重大讓步,也不急於達成協議。由於食品和能源價格高漲,他不認為採取報復性關稅的手段符合日本和國民的利益。因此石破茂認為,日方需要了解美國總統川普的意圖,進行精細分析後作出應對。其實日本一開始就將川普關稅重砲視為國難,召集在野黨共商面對。賴政府不知是真心認為危機是轉機,還是面對美國進逼繼續喪事喜辦?

賴總統除了表示推動「台灣加一」,不忘針對政府對美關稅的反應慢半拍自清,強調政府很早就開始準備,行政院也公布880億元措施協助產業創新升級轉型。並表示政府積極改善台灣投資環境,鬆綁法律和減稅,解決改善水、電、土地、人力和人才等問題,並延長歡迎台商回台投資等方案。但我們看到的是,美國3號宣布關稅後,府院開始邀集產業座談。如果早有準備,這樣的工作早就該進行。再說880億元措施,內容是甚麼?政策依據又是甚麼?水、電、土地、人才人力更是台灣產業界心頭之患,政府卻把問題當政績?

外交布局更是艱辛慘烈。賴總統說政府積極與友盟國家簽訂投資保障協定,並積極洽簽雙邊經貿備忘錄或協定,像是與美國洽簽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事實上,近年台灣簽訂雙邊貿易協定(BTA)或自由貿易協定(FTA)幾無進展。三年多前,台灣與中國都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但均遭擱置。至於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是與拜登政府簽署,第一階段成果遭批只符合美國利益,內容空洞,且白宮易主後恐怕也不會有後續。

賴總統還巧妙地提到,稅收應用投資經濟、強化國防力量,以及當國家遇重大災情時,中央才有能力應變。這樣的說法無庸置疑,但特別提出來講頗令人玩味。政府機關依法運用預算福國利民本是天經地義,對美談判,講著講著又講回稅收預算,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

全球幾乎天天都在應戰川普的一天一頭條,面對這樣的政經局勢的確不容易,也因此賴政府千萬別再耽溺於政治內鬥與口號治國。針對台美第一回合談判至今根本看不出成果。把過去國際企業以其利益為核心所喊出的「台灣+1」甚至「台灣+美國」當新政,投審會怎麼看?哪些產業可以出去「+1」,影響如何?台灣產業會否空洞化,失業率會不會上升等,政府可有評估數據?

「1+美國」的確符合美國利益,但政府談判堅守的應該是台灣利益吧。「台灣+1」不是更多台灣,而是讓台灣產業遷移出去,「台灣+美國」更不是台灣成為美國,畢竟不是人人都買得起川普的移民金卡,而是讓台灣製造業去為美國製造工作機會。面對美國這個巨鱷,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Related Posts

1 of 2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