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中一中創校 110 周年校慶 校友會培育英才成立50週年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台中一中自民國4年創校至今,已有110年歷史,是台灣歷史最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頂尖高中之一,歷屆校友在各領域發光發熱,成就卓越,令人驕傲。台中一中2025年4月27日舉辦創校110周年暨校友會成立50週年餐會;總統賴清德、台中市長盧秀燕、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立委羅廷瑋、台中市政府副秘書長林育鴻、台中市教育局副局長賴緣如…等人,皆受邀並到場祝賀。賴總統及盧市長同感謝台中一中為國家栽培無數人才。

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現任校長林隆諺是台中一中的校友,也是台中一中百年來首位由校友出任的校長,過去辦學績優,在校長遴選時,台中市政府全力支持台中一中校友出線,大家可以放心。盧市長強調,台中市長期重視教育,教育預算在各類市政預算中占比最高,也是台灣六都之中教育預算比例最高的城市。未來台中市政府將持續加大投資教育,力挺教育,厚植台中未來的競爭力。

台中市教育局長蔣偉民表示,台中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發展,積極投入資源,推動各項教育政策,成果卓著,教育滿意度更榮獲全國第一的佳績。而台中一中表現亮眼,在國際奧林匹亞、全國科展、數理與資訊能力競賽、全國美術比賽等國際級與全國性賽事中,均屢創佳績、成績斐然。同時,台中一中積極實踐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參與台中市課程發展中心課程發展組,致力於辦理種子教師培訓、推動網路資源共用及課程教學評量研習,為台中市高中職教育提供豐厚的教學資源。

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簡稱台中一中、中一中或一中)是台灣首屈一指的高級中等學校,位於臺中市北區育才街2號。創立於1915年,它不僅是日治時期第一間臺灣人可就讀的中學,更是臺灣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為中部地區最悠久的高中之一,台中一中見證了臺灣近代教育的發展歷程,培養了眾多傑出人才,並在臺灣教育體系中佔據特殊地位。學校以”公、誠、勤、樸”為校訓,百餘年來堅持優質教育,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與學術傳統。

創校背景與初期發展
1913年,臺灣熱心教育人士以林獻堂、林烈堂、辜顯榮、蔡蓮舫、林熊徵等人為首,積極推動創立臺中一中,這五位主要創辦人被尊稱為”創校五先賢”。當初,他們希望成立一所專門培育臺灣子弟的私立中學,但臺灣總督府表示”此舉涉及政府長期教育政策,不可能由民間創辦”。隨後,他們改變策略,由民間捐款建築校舍,再捐獻給日本政府,由官方成立以專收臺灣人子弟為條件的公立中學校。

1915年2月,臺灣總督府公佈《臺灣公立中學校官制》,為在台設立中學校提供了法源依據。同年2月3日,專收台籍人士的”臺灣公立台中中學校”正式創立,這是臺灣第一所培育臺灣青年的學校,5月1日正式開學。由於校舍尚未完工,第一屆學生暫時在前”台中尋常小學校”校舍(今台中女中現址)上課,直到隔年學生宿舍及部分教室陸續完工後才遷回現址。

日治時期的變革
1919年1月,日本內閣發佈《臺灣教育令》,將臺灣教育分為普通教育、實業教育、專門教育、師範教育,學校因此更名為”臺灣公立台中高等普通學校”。1921年,隨著臺灣地方制度變為五州二廳,學校移交台中州管轄,改名為”台中州立台中高等普通學校”。

1922年2月,日本內閣公佈《臺灣教育令》第二次修正,實施”日台共學”。因台中州立台中第二中學校(專供日本人就讀,今台中二中前身)的成立,學校再次更名為”台中州立台中第一中學校”,實行五年制學制。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臺灣總督府原本計畫將兩校校名對調,但在時任台中一中校長小豆澤英男的堅持下,台中一中保住了”第一”的名號,成為當時全台唯一冠名”一中”卻專收台籍子弟的學校。

戰後發展與現代演變
1945年二戰結束臺灣光復後,學校易名為”臺灣省立第一中學”,實行初級三年、高級三年的學制,並於同年12月任命金樹榮先生為光復後首任校長。

此後幾十年,學校歷經多次改名與制度變革。1959年,學校更名為”臺灣省立台中第一高級中學”[2]。隨著臺灣教育體制的發展和地方自治的推進,學校現已改制為”台中市立台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直屬台中市政府教育局管轄[1]。

學校規模與教育資源
截至最新資料,台中一中擁有75個班級,共有2,706名學生(111學年度),教師169人,職員27人。學校占地面積達61,300平方米,擁有優質的教學設施和校園環境。作為一所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台中一中隸屬于全國高中校際聯盟TTSA,在臺灣中投區享有極高聲譽。

台中一中採用三年級制(對應10、11、12年級),以培養男性學生為主,特殊班兼收女生。現任校長為林隆諺,領導學校繼續保持其優秀的教育傳統。

特色社團與文化活動
1925年,台中一中成立了臺灣首支高中軍樂隊(現為管樂社),是全台歷史最為悠久的高中社團。1936年起學校每年招收三班新生,逐步擴大辦學規模。1947年,學校成立軍樂隊,開創全台各校樂隊的先河。

台中一中有著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學校年度校刊《育才街》記錄著學校的發展歷程和學生生活。學校校訓”公、誠、勤、樸”體現了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對學生品格的塑造有著深遠影響。

地理位置與商圈發展
台中一中位於台中市北區育才街2號,學校旁有以其命名的”一中街”。由於交通便利、區位條件佳,一中街聚集了大量補習班,吸引了眾多高中學生前來。加上附近的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高校學生,共同形成了”一中商圈”這一大型學生商圈。該商圈已成為台中市重要的文化地標和消費場所,也是台中一中與城市互動的重要視窗。

重要歷史事件
在台中一中的發展過程中,曾發生多起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1922年4月19日,為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來台巡視,台中市所有中等學校學生聚集在一中校園。當時,因學校順位問題,台中一中校長小豆澤與台中二中校長柳澤久太郎在眾多師生面前爭執,最終台中一中學生在裕仁太子蒞臨時被安排在最前頭,彰顯台中一中學校的地位。

1925年發生的”畢旅事件”導致學生罷課,1927年的”炊事事件”因校方偏袒日籍廚師而引發學生與校方衝突,更導致大批員警憲兵包圍學校,最終三十多名學生被退學,六十多名學生因不滿而自動退學。這些事件反映了日治時期臺灣學生的民族意識覺醒,也成為台中一中精神傳承的重要部分。

教育成就與地位
1948年,教育部朱家模部長率團視察後,評列台中一中為全國二十所優良示範中學之一。台中一中第二屆校友曾建碑銘刻”毋負今日”四字,作為學校精神的象徵。1971年,教育廳指定台中一中為數學科媒體制作中心學校,彰顯其在學科教育方面的領先地位。

隨著時間推移,台中一中不斷改善校園設施,先後興建了自然科學館(1956年)、敬業樓(1949年開始)、麗澤樓(1964年)、莊敬樓、圖書館及慎思樓(1959年後)等建築,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1976年,學校成立數理資優班,培養基礎科學人才,進一步提升其在科學教育領域的影響力。

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作為臺灣最早的台人中學,不僅見證了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歷程,更通過其優質教育培養了大量傑出人才,為臺灣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從日治時期的艱難創立,到現代的蓬勃發展,台中一中始終堅守教育理想,秉承”公、誠、勤、樸”的校訓精神,成為臺灣中部地區教育的重要標杆。

台中一中的歷史不僅是一所學校的發展史,更是臺灣教育現代化的縮影。學校創辦人”以台人興學”的理念,校方堅持保留”第一”名號的堅持,以及學生在各個歷史時期表現出的民族意識與抗爭精神,共同塑造了台中一中獨特的校園文化與精神傳統。今天的台中一中,繼續秉承這些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的教育改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臺灣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Related Posts

1 of 26,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