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跟港都認識王解密獼猴學問 高雄壽山探秘趣!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趣味、冒險、知識,一次滿足!「港都認識王」帶著大小朋友一起踏上高雄人最熟悉的壽山,展開一場好玩又長知識的自然探險。遊程攜手「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走進獼猴家園,學習如何與牠們和平共處、締結猴緣;再由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巡守員們帶隊,探索石灰岩洞,挖掘隱藏山林深處的角落秘境。

壽山,許多高雄市民習慣稱柴山,也是全臺首座國家自然公園。不僅坐擁廣闊的港都美景,同時保存豐富的淺山生態,是臺灣獼猴的重要棲地,漫步其中,與獼猴擦肩而過是壽山日常的一景。然而,可愛的相遇有時也會出現誤會,人猴衝突事件時有所聞,「港都認識王」創辦人黃祺瑋表示:「來到獼猴的家,學會和平共處,是每個愛山之人都該具備的基本知識。」

常有遊客好奇發問:「獼猴為何要搶人們的東西?」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美吟說明,獼猴以食為天,長久以來,登山客習慣將食物裝在塑膠袋中,導致在獼猴的認知中,已將塑膠袋與「好吃的」劃上等號,因此,手拿提袋、邊走邊吃,對獼猴來說就是無聲的邀請。為了避免誤會與衝突發生,來到壽山,將所有可能被誤認為食物的東西收進背包,就是人猴和平相處的開始。

衝突,往往是源於不了解,因此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希望透過教育推廣,傳遞與獼猴相處的正確觀念。林美吟分享,如果遇到獼猴跳到身上,記得保持冷靜,不要尖叫也不需揮打,只要胸前緊抱背包,緩步離開現場,獼猴通常就會自行跳開。若東西被拿走,也請第一時間放手,避免拉扯而受傷。

其實壽山獼猴真正的美味好料,是山林裡的嫩葉、花朵、果實。恆春厚殼樹春天開花時,獼猴手捧白色花束大快朵頤,模樣彷彿在吃一支香草甜筒;龍眼花季時吃得滿臉花粉,像是塗了天然彩妝。如果看見嘴巴黑黑的獼猴,不用擔心,那大概是剛吃完血桐的果實。由於果實外殼帶有黏性的腺毛、容易沾上灰塵,讓牠們看起來像是抹了「黑唇」。這些豐富植物生態的果實除了飽腹,更能透過獼猴排遺幫助種子傳播,是生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有趣的是,獼猴還會吃土!牠們不是窮到吃土,而是為了補充鈣質、鐵質及其他微量元素的生存智慧,選擇特定地點的土壤咬食,幫助身體維持營養平衡,展現野生動物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的微妙關係。如果沒有達人帶路,很難發現這些生態觀察的趣事。

「江湖傳言」舉尾巴的就是猴王,林美吟表示這是常見誤解。獼猴是母系社會,無論雌雄老幼都會舉尾,並不是地位的象徵。雌猴約在4歲成年,雄猴則需6歲,成年後的雄猴會離開原本的群體,並不斷在各猴群間遷徙流動,避免近親交配、促進基因的多樣性。每年4至6月是獼猴的生育高峰,造訪壽山可能還有機會親眼見證母猴懷裡的初生嬰猴,民眾遠距離觀察時,將有機會一睹可愛風采。

壽山地質景觀同樣令人著迷,進入壽山後,將發現腳下壯麗的山,其實是從海裡長出來的!百萬年前海底堆積泥沙與珊瑚遺骸,隨著造山運動與地殼抬升而成為陸地,經歷風化、侵蝕與雨水沖刷,使得石灰岩層更為突出,才有如今的壽山地貌,隨處可見形狀奇特嶙峋的礁岩、峽谷、斷崖,而在地底深處,還有許多神秘莫測的天然洞穴。

目前推估壽山有上百個石灰岩洞分布各地,為了妥善保育並確保安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建立出洞穴管理系統,委託專家監測環境,同時採取專人引導、總量管制的方式開放申請探洞,每年11月至隔年4月的乾季,自然條件相對穩定,透過專業巡守員們帶路,得以一窺別有洞天的奧秘奇景。

其中,北峰極樂洞位於壽山東北邊,洞口涼風陣陣有如天然冷氣,戴上頭盔、頭燈、手套等裝備,攀岩而下,進到洞穴,眼前的石灰岩壁如波紋般曲褶起伏,沿途可見碳酸鈣長年沉澱所形成的鐘乳石,造型千奇百怪、閃著晶瑩光澤。每一層岩的堆疊、每一滴水的溶蝕,都是時間刻下的痕跡,展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壽山,是個會說故事的山林教室。當我們學會不驚不擾與猴共處,學會在幽暗洞穴中靜下心來感受時間的流動,就會明白,壽山帶來的除了風景,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們與自然的關係,那是一種與山林共生的智慧。

2025年夏季遊程「高雄吱識王:跟著猴子去爬山」將於6月28日及8月2日出發,更多資訊請參考港都認識王網站(https://exploringtakao.com/product-list.asp?kind=835)。

Related Posts

1 of 2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