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林斗六市南揚街 66 號二樓,一間由返鄉青年創辦的「創啥貨藝術教室」,正用藝術陪伴為高齡社會帶來新的想像。自 2023 年起,教室走進地方長照據點,以藝術創作為媒介,開啟長者與社區、世代之間的全新連結。
用創作重啟生活節奏 長者在陪伴中找回自我
「創啥貨」(台語發音 tshòng siánn-huè),意為「做什麼」,象徵從日常出發、點燃創意與連結的精神。創啥貨藝術教室以「做伙創啥貨」為號召,不以技術為主軸,而是希望透過藝術創作,陪伴長者重新參與生活、重拾自我感。
返鄉青年觀察到,許多長輩年輕時並未接觸過藝術創作,起初對拿起畫筆充滿陌生感。但隨著課程推進,透過簡單的繪畫、拼貼、手作活動,不僅活化了手部動作、延緩退化,更讓長輩在創作過程中自然開啟對話,彼此分享生命故事與地方記憶。
「我們不是要讓大家畫得多好,而是希望每個人都能自在地畫、自在地說。」團隊成員表示,在安全、開放的空間裡,藝術成為一種情感出口,也讓孤立的日常重新活絡起來。
台語說故事 用母語串起記憶與情感
除了創作本身,創啥貨藝術教室也特別將「母語保存」納入課程設計。每次創作後,老師會引導長者用台語描述自己的畫作,讓語言成為記憶與情感的橋梁。
有一次,一位阿嬤畫出了小學五年級時牽牛耕田的景象,畫中的牛龐大地佔據畫面中央。「那時候是小孩,爸爸買了一頭小牛,要我牽著牛去犁田。」她用台語緩緩敘說,一邊指著畫裡的細節補充說明。這樣的對話,讓創作不只是圖像的呈現,更是一段段真實生活的回憶與語言情感的延續。
教室團隊強調,藝術創作不只是手作,更是打開記憶、串起文化的重要過程。透過「講台語畫故鄉」,不僅讓長輩更自在表達,也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聆聽在地文化,讓母語保存從日常自然發生。
青銀共創的新據點 藝術成為社區溫暖的力量
隨著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創啥貨藝術教室的經驗,展現了藝術如何在長照場域中扮演重要角色。藝術不再只是展覽館裡的專業作品,而是成為促進社交、增強生活品質、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家屬也感受到明顯變化。有家屬分享:「以前爸媽常常一個人在家看電視,現在會期待每週的上課時間,回家後還會興奮地講今天畫了什麼。」這種微小但深遠的改變,讓家庭關係更緊密,也讓長者生活重新有了重心。
未來,創啥貨藝術教室將持續以「做伙創啥貨」的精神,結合社區資源,拓展更多跨世代、跨領域的合作,讓藝術真正成為社會關懷與文化保存的日常力量。
【創啥貨藝術教室簡介】
創啥貨藝術教室中的創啥貨 (tshòng siánn-huè) 是台語文字,華語即為「做什麼」的意思。
我們相信創意都是由「開始做些什麼」萌發,期待與大家「做伙創啥貨」,享受有趣的生活。
聯絡資訊
官網:https://tshongart.com/
電話:0972-712771
信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南揚街 66 號 2 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