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呂宗岳 台中報導】
一名57歲的男子過去曾罹患肝癌,接受栓塞治療後成效良好,惟因疏於後續追蹤,導致癌細胞復發並轉移至頸椎,造成嚴重神經壓迫,影響四肢活動,甚至一度無法行走。所幸在醫療團隊介入下,經手術減壓、放射治療與免疫標靶藥物三合一療法後,成功穩定病情並恢復行動能力。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博民指出,這名患者平日以販售手工麻糬維生,因近期感到四肢無力,且出現明顯行動困難,經家人陪同就醫檢查後發現肝癌復發,並已有轉移跡象。其中一顆約5公分的腫瘤已壓迫至頸椎第五節,幾近侵蝕整塊椎體。

回顧病史,患者在一年多前曾因早期肝癌接受栓塞治療,術後未持續追蹤。這次因症狀惡化才再次就醫,已錯過黃金控制期。王博民說明,若肝癌未及早發現或控制,腫瘤可能藉由血液與淋巴系統擴散至肺臟、骨骼等處,其中以胸椎與腰椎最為常見,轉移至頸椎則較為罕見,且症狀發展快速、影響重大。
為解除神經壓迫、減輕症狀,醫療團隊與神經外科共同評估後,先進行脊椎減壓與骨骼穩定手術,隨後進行放射線治療清除殘存腫瘤,順利讓患者恢復基本行動能力。
進一步檢查則發現,患者肝臟內亦有一顆長達20公分的巨大腫瘤,佔據左肝並堵塞肝門靜脈,已不適合再次進行栓塞。最終決定採用免疫治療結合標靶藥物,搭配20次光子刀放射療程。經治療後,原本幾乎填滿整個左肝的腫瘤大幅縮小至約8公分,且已完全無活性,病情穩定。
王博民說明,腫瘤雖仍有體積,但無活性的狀態代表其已喪失攻擊性與擴散風險,無需進一步手術介入。患者目前已恢復日常行動,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他提醒,肝癌即使早期可透過栓塞、電燒等方式控制,仍須定期追蹤,包括腹部超音波與腫瘤指數(如AFP)監測,才能即時掌握病情變化。特別是轉移至骨骼系統時,應盡早介入治療,才有機會保住行動能力,提升整體預後。
這篇文章 肝癌未定期追蹤致頸椎轉移 患者經三合一療法重拾行動力 最早出現於 暢NEWS – 新聞觀點,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