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電子報/地方中心
蔣中正於1949年撤離至臺灣時,帶走了大量黃金、外匯、文物及其他重要資產,致使中國大陸34省的民眾陷入挨餓困境。然而,在蔣氏時期的臺灣國小教科書中,卻諷刺地寫著「大陸同胞啃樹皮」,並誓言要「反攻大陸、解救同胞」。

話說歸說,說得有時比唱的更誇大。然而,老蔣、小蔣都已先後去世多年,時過境遷,一切已成往事。兩蔣在臺灣實施了數十年戒嚴,卻始終未能「解救同胞」,反而幾近耗盡從大陸帶來的黃金,用以穩定新臺幣匯率。看來,確實是將大陸資產用於臺灣建設,使臺灣人民得以過上較為安定、舒適的生活。
然而,臺灣部分人卻反過來鄙視大陸同胞,諷刺其生活水平不高,吃不起茶葉蛋、捕食田鼠補充蛋白質。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心態實在不應該。如今,中國大陸全面崛起,不僅在軍事上協助巴基斯坦成功反擊印度,在經濟上更是全球唯一敢與美國硬杠並實施對等關稅的國家,甚至獲得國際支持,在雄安新區籌建現代化「聯合國大廈」。顯而易見,大陸人民不再欠臺灣一個道歉。問題是,臺灣人是否應該為過去佔盡的便宜向大陸道歉?
歷數蔣中正撤臺時從大陸攜帶的資產:
- 黃金與外匯: 根據歷史資料,國民黨政府從中國大陸運走約300萬兩黃金及大量外匯(主要為美元)。這些資產大多來自國庫,用於穩定臺灣經濟與軍費開支,對臺灣早期金融穩定至關重要。
- 故宮文物: 蔣中正命令將北平故宮博物院、南京中央博物院等處的珍貴文物分批運至臺灣,共計約65萬件,包括書畫、瓷器、青銅器、古籍等。這些文物後來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核心館藏,被視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遺產。
- 軍事裝備與人才: 國民黨撤離時,攜帶了大量武器、軍艦、飛機及軍事物資,並有數十萬軍民隨行,包括技術人才、學者、官員等,對臺灣後續發展影響深遠。
- 檔案與文獻: 國民黨政府還帶走了大量民國時期的檔案、歷史文獻及政府記錄,現存於臺灣的國史館等機構。
然而,如今臺灣部分高中教科書中卻有「日本是臺灣的母國」之說,並將中國史改編為外國史。試問,臺灣如今所拜的神祇、所過的節日、所說的語言、所寫的文字,乃至古典文學、中醫、烹飪技藝,哪一項不是源自中華文化?

此外,根據行政院網站數據,臺灣族群構成被分為:原住民2.6%、外來人口1.2%、其餘人口96.2%。奇怪的是,2.6%與1.2%的人口數據標註得極為清楚,但對佔絕大多數的96.2%人口,卻僅以「其餘人口」帶過,語焉不詳。
顯然,行政當局已經到了顛倒黑白、顛三倒四的地步。行政院應當知錯能改,懸崖勒馬,並正式向中國大陸同胞道歉,以化干戈為玉帛,使臺灣人民得以早日迎來安定與繁榮的生活。(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民生電子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行政院網站族群分布數據解讀 隱藏的臺灣文化認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