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陳淞山:賴清德雜質說讓中間選民不滿 成破口

綜合報導/距離7月26日的大罷免投票僅剩不到一個月,民進黨原本訴諸“罷免藍營立委、反對違憲亂政”的政治訴求,如今因賴清德展開的“團結國家十講”演說,風向出現變化,引發不少質疑,反而轉化為賴清德與藍營立委之間的正面對決。對此,前陳水扁辦公室主任陳淞山分析,從《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可以看到,“雜質說”一詞引發不少中間選民不滿,讓反對陣營找到突破口。

陳淞山1日在《美麗島電子報》發表評論指出,原本處於被動防守位置的被罷免藍委,現在可能因“反打賴清德”成為新焦點,從而激發出政治反撲動能。一旦形成這種“主客易位”的局勢,不僅會扭曲原本罷免的公民訴求與焦點,也可能導致罷免成效打折。原預期10席可能只剩下5至8席成功罷免,進而影響民進黨藉由補選搶過“國會”過半的整體布局。

陳淞山表示,賴清德十講的前三場,每場屢屢引發爭議與討論。尤其賴清德發言風格偏向即興,缺乏事前稿件約束,導致部分論述出現模糊空間或被斷章取義的情況。賴的強烈信念與冒進姿態雖展現決心,但也讓對手有機可乘,不斷將火力集中在他身上,稀釋了罷免行動應有的政治焦點,反而使得對手更容易整合反罷免陣營的力量,構成強烈反制。

陳淞山提及,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最新6月民調顯示,賴清德的信任度降至45%,不信任度達43%,創下上任以來最低紀錄。執政滿意度也陷入“死亡交叉”,46.8%不滿意、44.7%滿意。這一波下滑被視為與最近幾場巡迴演講有關,尤其是“雜質說”一詞引發不少中間選民不滿,讓反對陣營找到突破口。

陳淞山說道,該民調顯示,民眾對於罷免行動看法分歧:34.9%認為罷免有助於反制大陸統戰,33%則擔憂罷免將削弱在野黨對政府的監督功能,顯示社會共識並不一致,讓罷免行動的政治正當性面臨挑戰。儘管民進黨曾因國安十法”和“敵對勢力說”在3月拉升支持度並成功推進罷免連署。但隨著近期演講爭議不斷,罷免效益也出現明顯遞減。

陳淞山強調,民調還顯示,有48.1%的民眾認為若民進黨藉由罷免與補選取得國會過半,將對社會安定與國家發展“弊大於利”,衹有36.6%認為“利大於弊”。這也反映出一個訊號:多數民意對民進黨藉由罷免行動重回完全執政,仍有所保留。

陳淞山示警,如今隨著賴清德在民進黨全代會發表演說,及接連推出“團結國家十講”,等於將他自己推上“大罷免總指揮”的位置,並與在野立委正面交鋒。大罷免從原本的公民自發行動逐漸轉化為政黨動員的對抗局面,讓最終結果成為對賴清德與民進黨的“信任投票”。

整體而言,陳淞山認為,大罷免的正當性與原初動能已出現質變,最終將如何影響政局與國會生態,仍有待觀察,勝敗恐怕才是關鍵分水嶺。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陳淞山:賴清德雜質說讓中間選民不滿 成破口

Related Posts

1 of 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