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解析「香港議會」鬧劇 假藉民主、以權牟私?

(鄒志中特稿)    近期,由部分海外港人發起所謂的「香港議會」,以手機投票應用程式(app)選出民意代表的「選舉」甫落幕,便引發全球各界的關注與質疑。這場自詡為推進香港民主進程的行動,其操作過程中暴露出諸多的亂象,正深刻揭示其涉嫌脫離民主的初衷、甚至被質疑為套取資源與政治光環的真實面貌。這些令人側目的現象,值得我們進一步的警惕與深入的分析 :

一、 私設機構、財務不透明:公信力何在?

該「選舉」過程中的一項突出的爭議,源於第十號的候選人岑偉強。據悉,岑某在競選期間擅自設立所謂「香港議會辦公室」,此舉本身缺乏任何香港法律或是香港民意基礎的授權,更涉嫌冒用香港政府組織的名義誤導公眾。尤為嚴重的是,該辦公室竟成為公開向社會募款的平臺。然而,這些聲稱為「議會」運作所籌集的資金,其確切來源以及資金流向,至今未能公開透明,引發各界嚴肅的質疑,更令人擔憂其募款的資金可能已被岑某挪作他用?甚至流入不明的賬戶?  像這種缺乏基本財務監督與公開性、涉嫌利用公共名義進行非正規籌資的行為,從根本上就已侵蝕政治活動應有的公信力與正當性。

二、 選舉淪為「庇護跳板」?背離代議民主政治本質

更令人不解的是,所謂的「選舉」過程被批評淪為部分參與者謀求政治庇護的工具。觀察發現,部分候選人的主要論述並非針對香港未來發展或具體政治目標提出可行的政治主張或是建議,而是反覆強調其個人「流亡」的經歷與其所謂的「苦難」,試圖藉由參選資格博取國際社會的同情與關注,進而申請到日後的政治庇護。這種將嚴肅的選舉機制與代議政治的責任,視為個人出路或投機跳板的操作模式,不僅嚴重扭曲了參與公共事務應有的奉獻精神與責任的本質,也徹底背離了代議政治應作為公共領域理性討論與集合民意的初衷。

三、 投票系統漏洞百出:選民安全誰來保障?

技術層面的混亂與安全風險則為這場「選舉」蒙上更深的陰影。據香港媒體的報導,此次採用的線上投票系統存在明顯漏洞,缺乏有效的透明驗證機制,導致投票過程的公正性與真實性無法獲得公眾信任。更令人無法容忍的是,竟傳出有參與者的敏感個人資料,如護照及證件照片遭到洩露。無論是因系統設計缺陷、外部駭客攻擊,抑或是所謂的「內鬼」行為所致,這類數據洩露事件對參與者造成了切實的人身與法律安全風險,包括可能面臨移民、簽證狀態受到影響,甚至有潛在的法律追訴。這種漠視參與者的安全、輕慢對待香港選民權益的行為,就是對民主核心原則最嚴重的褻瀆。

警惕「假民主」的破壞力

台灣社會經歷數十年民主化變革,深知自由與法治的得來不易,也理解公民依法表達政治訴求的權利。然而,對於這種脫離現實基礎、程序公正性存疑、缺乏透明度、甚至危及參與者安全,且其參與者動機備受質疑的所謂「地下選舉」或所封為「議會」及「議員」的行徑,必須嚴肅看待其背後的真實意圖與可能潛在的危害。

綜觀此次「香港議會」選舉暴露的種種問題,包括 : 籌資不透明、參選動機受質疑、以及選民個資安全風險…等,都指向一個令人擔憂的結論:這更像是一場假借民主光環進行的政治操作,其真實目的疑似在於操弄政治符號、套取關注與資源,並為少數人謀求個人利益,而非真正代表香港民意或推動香港民主的進程。揭露這種「假民主」的真實面貌,防止其以民主外衣混淆視聽、撕裂社群,是維護真正民主原則與價值觀的必要之舉。試問:如果一個連基本操作都無法保障公正與安全的「地下組織」,其存在的本身,難道不會對香港自由民主的聲譽造成更大的傷害嗎?

Related Posts

1 of 3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