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教官退出校園」政策近期引發教育界熱議,根據教育部規劃,未來將由學校自聘「校安人員」取代現職教官,目標是逐步完成「教官全面退出」校園工作。然而,這項轉型政策雖出於民主化與教育專業考量,卻也引起不少教育現場人士的逆風心情。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校長莊福泰日前就在臉書發表長文,以深切觀察與真摯情感,道出對教官角色退場的惋惜,也激起了各地師生與網友熱烈回應。
莊福泰指出,雖然過去威權時代教官曾是思想箝制的象徵,但隨著民主深化與體制改革,如今的教官早已是學生安全、活動協調、防毒反霸凌、性平教育等多項任務的中堅力量。他坦言,不敢說每一位教官都完美無缺,但以高雄中學近年實務經驗來看,教官對校園教育的支持與陪伴,確實是「極大的助力」。
面對國家政策將教官全面退場,莊福泰也拋出五項深層反思,首先他認為,雖然國際上民主國家鮮少有現役軍人在校,但台灣面對極具侵略性的外部威脅,國防教育與安全意識絕不能鬆懈。「那種有軍旅生活經歷的人與沒有的,說服力真的差很多。」他強調,現行「國防老師」制度無法完全取代教官角色所承載的實務經驗與臨場反應。
其次,他提到,過去與軍方的實質交流、參訪行程與入學輔導,都是透過教官牽線完成,未來缺乏這層橋樑,恐讓學生對國防產業的理解與向心力逐步流失。
第三點,莊福泰提醒,台灣地狹人稠、資源有限,不能完全比照美國制度。「我們應該發展屬於自己特色的教育制度,來面對獨特的處境。」他強調,國防工業正是台灣未來產業布局的重要一環,高中階段正是培育相關人才認知與志向的關鍵時機。
他也直言,教官長年來承擔了許多校園中「沒人願意做的工作」,從交通指揮、突發傷病處理、活動支援到夜間巡邏與大考勤務,教官都挺在最前線。「未來,這些事校安人員真的能全部接得住嗎?」
最終,他語重心長地說:「我不談洗腦愛國,但出自理解而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民主社會最重要的教育。」他擔憂,當國家安全與認同感都日漸被政治口水稀釋,下一代將更難從心出發投入國防或公共服務領域。
語末,莊福泰也回想40年前就讀雄中的情境,他說:「40年前我考不好,是教官帶我去他家吃飯,還教我英文。這些記憶永遠不會消失。」
這篇貼文一出,立刻湧入大量留言與轉發,網友紛紛以自身經驗回應,證明教官不只是學校的安全守護者,更是陪伴青春歲月的「教育暖男」。
「高二那年我生病,教官劉東海下課衝進教室,一把抱住我摸額頭問狀況,對我這個從鄉下來的孩子,是一輩子的溫暖。」一位網友寫下動人回憶。
「爬牆被抓,記大過、簽名消過,雖然當時恨教官,但現在回想起來,教官是那時候最了解我們的人。」
「教官才是最懂考生壓力的人,他們跟我們聊天、講人生、幫儀隊練習、陪我們備審資料……」
還有在偏鄉學校任教的網友表示,過去有教官在,校園運作穩定、安全無虞,但現在聘來的校安人員,多數只做行政事務,不敢也不願處理衝突與危機,讓第一線老師壓力更大。
教官制度是否應全盤退出?各界仍爭論不休,但這波網路上自發的回憶潮,無疑讓「穿制服的教育者」形象更加清晰而有感。正如莊福泰所言:「我不知道這種逆風發言有什麼效果,但陪學生走28天環島的是教官,第一時間到場處理事件的也是教官,這些默默的付出,不該被輕易抹去。」
【漾新聞】#漾新聞 #高雄 #教官退出校園 #全民國防 #教育現場 #國防教育 #雄中 #教育者的樣子 #政策爭議 #學生安全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