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布了一篇罕見的醫療個案報告,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一名61歲的美國男子在麻省總醫院接受腎臟移植手術後,約10週開始出現異常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和過度口渴。
起初,男子因發燒和腹痛再次就醫。然而,情況急轉直下,他很快出現呼吸衰竭和休克症狀,身上還出現了星芒狀紫色皮疹。經過一系列檢查,醫生排除了細菌和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醫療團隊注意到病患血液中「嗜酸性球」指數異常飆升,懷疑可能與寄生蟲感染有關。經過進一步調查,傳染病專家推測這可能是「糞桿線蟲」感染所致。
為了確認感染源,醫院立即聯繫器官捐贈機構,對捐贈者的血液樣本進行比對。結果顯示,捐贈者來自加勒比海地區,血液中含有糞桿線蟲抗體。這一發現證實了病患的感染源確實來自移植的腎臟。
值得注意的是,《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指出,在美國近10年的器官移植案例中,僅有萬分之14涉及寄生蟲感染,但其中糞桿線蟲感染就占了42%。這個案例中,病患在接受移植手術前並未攜帶該寄生蟲抗體,但在術後體內出現大量寄生蟲,蔓延至腹腔、肺部和皮膚。
確定病因後,醫療團隊使用抗寄生蟲藥物伊維菌素(ivermectin)進行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醫生成功清除了病患體內的寄生蟲,他的身體狀況也逐漸恢復。
這個案例引發了醫學界對器官移植後續風險的關注。雖然器官移植能夠挽救生命,但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併發症。醫療專家呼籲,在進行器官移植時,應該更加謹慎地篩查捐贈者的健康狀況,特別是來自特定地區的捐贈者。
同時,這個案例也突顯了跨國器官捐贈可能面臨的挑戰。不同地區的疾病流行情況可能大不相同,因此在進行國際器官捐贈時,需要更加嚴格的檢查和評估程序。
醫學專家強調,儘管這種情況極為罕見,但仍然提醒醫療人員在面對器官移植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症狀時,要考慮到寄生蟲感染的可能性。及時診斷和正確治療對於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
這個案例為醫學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有助於提高器官移植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同時,它也提醒我們,在享受現代醫學技術帶來的益處的同時,也要警惕可能存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