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大海的禮物.未來的想望」2025 Makotaay藝術季開展

記者徐庭揚/花蓮報導

Makotaay藝術季於7月12日正式開幕,今年以「大海的禮物」為主題,從0403花蓮地震與康芮強颱帶來的衝擊出發,結合藝術創作、市集展售、音樂表演與無動力舟船匯聚等系列活動,展現部落生活智慧與藝術能量,傳遞花蓮在地韌性與土地共生的未來想望。

Makotaay藝術村位於花蓮豐濱鄉港口村,地處山、河、海交會之地,擁有豐富的潮間帶生態與海蝕地形。曾是族人祖先開墾的土地。面對災害,部落展現的生命節奏與觀點,面對颱風來襲、海水倒灌,岸邊的漂流木也被視為大自然的贈禮,可用來取暖、煮水、蓋屋,甚至成為創作靈感的來源,展現出對環境順應而生的智慧與韌性。

2025藝術季一大亮點,是歷時兩年打造、由部落耆老與青年合作完成的木製傳統船隻「阿公的船_Makotaay」。構想源於兩位長者:部落領袖Ro’it林清進(84歲)珍藏的船隻模型,以及曾坐手工船出海的Nangay陳成福(95歲)。雖未親手造船,兩位阿公對舟船文化的記憶鮮明,他們盼望部落能重新找回Pangcah的航海傳統,延續海洋民族的記憶。

今年第三屆「Mihoyo舟船匯聚」活動中,「阿公的船」壓軸出場,迎接來自各地32艘無動力船隻進港,並舉行傳統「交換禮物」儀式,重現失傳七十年的生活景象,也凝聚來自海洋的多元文化交流,展現藝術與傳統的融合力量。

Makotaay藝術村村長伊祐・噶照在開幕儀式致詞時表示,我們是海島的民族,用傳統的方式與自然材質與環境共存,重新與大海連結。這片土地曾有30年沒有故事,謝謝今天來到這裡的人,未來我們要繼續用藝術寫下故事,讓世界看見港口部落的創造力與文化厚度。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處長馬呈豪(Malay Boya)則指出,種下藝術種子,就需要不斷滋養與陪伴,才能成長茁壯。耆老的努力被看見,青年也將更有自信地前進。Makotaay的文化歷程,是縣府推動原住民族自我治理與文化創新的重要示範,縣府將持續陪伴部落透過藝術、造船、音樂、市集等形式,傳遞屬於花蓮的文化自信。

本屆藝術季自全台七位藝術家,袁曉彤、郭悅暘 ljalje’elan patadalj、陳廷曜、黃宣庭、廖琳俐、謝騆瑜及羅元鴻進駐創作。他們歷經駐村洗禮,運用漂流木、石頭、種子、貝殼與聲音等素材,透過裝置藝術、行為錄像與聲音即興創作,創作出與土地與海洋間的作品,並共同分享來自這片土地的堅韌力量。擅長以螢光與金屬構築地景的空山祭策展人辛綺,也特地跨越中央山脈來到東海岸駐村一個月,並於藝術季期間發表《邊界.生長》階段性作品,帶領觀眾走入夜間叢林秘境,感受生命的脈動與共生關係,開啟嶄新的感官體驗與想像空間。

本次駐村藝術家代表郭悅暘 ljalje’elan patadalj也表示,感謝這片土地的照顧,讓我們在Makotaay學會分享與回饋的意義,也感謝祖靈、山、海與人的相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大海的禮物.未來的想望」2025 Makotaay藝術季開展

Related Posts

1 of 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