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現曙光 部桃醫師登權威期刊分享臨床觀點

攝護腺癌已是台灣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隨著人口高齡化與檢查普及,確診人數持續上升。遺憾的是,許多患者確診時病情已進入轉移階段,使得治療與照護更為複雜。國際最新研究為這類病患帶來了新的治療契機。權威醫學期刊《JAMA Oncology》日前刊登「EXTEND trial」研究,探討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中加入放射治療的成效,該研究結果顯示,對病情控制與延緩惡化有正面影響。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泌尿科醫師柳瑞明與放射腫瘤科醫師高永碩參與國際討論,並撰寫評論信發表臨床觀點,獲該期刊刊登肯定。

S 31211628
左:放射腫瘤科醫師高永碩,右:泌尿科醫師柳瑞明。圖:部桃提供

目前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治療,普遍採用全身性藥物,例如荷爾蒙治療或化學治療。過去認為當癌細胞已轉移,局部治療效果有限,然而近年研究逐漸翻轉這項認知。若病人屬於「低轉移量」──也就是癌細胞僅轉移至少數部位──除了藥物治療外,同步針對攝護腺原發處施以放射治療,可望延緩病程發展、提升病患存活機會。而「EXTEND trial」進一步指出,針對轉移灶不超過五處的寡轉移患者,若施行「轉移部位導向放療」(Metastasis-Directed Therapy, MDT),能更有效控制病情,甚至延後下一波惡化時間,為臨床治療帶來新方向。

參與評論撰寫的柳瑞明與高永碩醫師表示,許多患者在得知癌症轉移後容易陷入不安與無助,但醫學的進步不斷改寫病程的可能,即使進入轉移期,仍有機會穩定病情、改善生活品質。醫師團隊的專業評估與多科別合作,是制定治療策略的重要關鍵。他們也提醒患者與家屬,不要獨自面對困境,應主動與醫療團隊討論,共同尋求最合適的治療模式。

這次桃園醫院醫師獲國際期刊刊登評論,不僅象徵台灣臨床經驗與專業觀點受到肯定,更有助於將最新研究成果推廣至第一線醫療現場,讓更多病患受惠。隨著治療策略日益多元,面對攝護腺癌,社會大眾也應提升認識與早期篩檢的意識,把握最佳治療時機。

 

Related Posts

1 of 3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