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回應CNN報導對台灣遠洋漁業之不實描述與過時資訊 台灣漁業界持續努力守護每位漁工權益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近來媒體報導關注遠洋漁業外籍漁工人權議題,其中美國CNN報導《台灣遠洋漁業陷虐待、傷亡與剝削指控》指控我國遠洋漁業涉及剝削、傷亡與拖欠薪資,引發國內外高度關注。對此,上述各公協會與團體深表重視並鄭重回應,作為遠洋產業主要業者代表,重申台灣遠洋漁業改革方向與持續推動的各項工作。

我們認為,媒體引用已結案之個案,將其作為當前產業常態代表,且未查證後續處置與無視制度改革的努力,對產業造成嚴重誤導與污名,實不客觀。

台灣為亞洲少數積極推動制度性人權改革的漁業國家,產業公協會除配合政府政策外,更主動建立跨國合作框架,亦為亞洲少數推動由工人代表與雇主協商簽署「團體協約」(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CBA)的國家之一。在遠洋漁業公協會與印尼漁工工會(SPPI)共同倡議下,已成功簽署第二次跨國團體協約,聚焦於建立公平僱用機制、外派費用透明化、健康檢查制度、上船前訓練、升遷制度及爭議處理等。雙方依誠信原則執行並持續優化,以保障漁工與業者雙方權益及穩定性。

我們也明白,在漁業人權權益維護與提升努力中,仍可能發生少數影響船員權益的不當個案,對此,我們都將其視為慘痛卻寶貴的負面教材,將嚴肅面對並積極改進,確保所有漁工獲得尊重與公平對待。同時,對於少數陳年個案,我們堅定認為不應無限冷飯熱炒,更不容有心人士透過媒體刻意妖魔化遠洋漁業、抹滅業者長期的努力與成就,刻意形塑遠洋產業的不當負面形象。

遠洋工作條件艱辛,遠洋公協會理解國際社會對外籍漁工處境的關切,但反對將個案簡化為「制度性奴役」的結論。我們一貫主張,勞動條件應以制度治理、跨國合作與持續改善為本;工人權益保護需工會、業者、政府、來源國及民間團體共同努力,避免單一指控否定整體努力。

我們亦呼籲媒體查證報導內容,反映制度改善成果及多元觀點,促進理性討論與國際對話。

今年,遠洋漁業公協會親赴印尼,與來源國政府及印尼漁工工會進行實地交流與合作,深化雙方溝通,攜手推動漁工權益保障。

未來,我們將持續加強與漁業署、來源國政府、印尼漁工工會及國際組織的合作,推動更加透明且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落實漁工的安全、健康與福祉,致力讓臺灣遠洋漁業成為具國際競爭力且符合人權標準的典範產業。

我們誠摯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並承諾不斷努力,守護每一位遠洋漁工的權益,共創永續且友善的漁業環境。

Related Posts

1 of 3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