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丹娜絲吹出民意風暴 賴清德的政治失溫恐成「反罷」轉折

在政治的風口浪尖上,一句話、一次勘災,足以掀起波瀾。賴清德總統在丹娜絲颱風後南下勘災,不僅未能凝聚人心,反而引爆民意亂流,恐釀逆風大罷免的風險。這是嘉南地區堪稱受創最重,台南作為賴總統的政治本命區,原本該是民進黨最堅強的精神堡壘,如今卻因一場風災讓鄉親看見不一樣的賴清德。無論國軍能否幫忙或通訊等問題,老長官不但未能安撫民心,還引發民怨。如果沒有大罷免,從市長到總統都是南部鄉親大家長的賴清德,會如此走心嗎?

賴總統在災區對國軍救災的態度成為眾矢之的。當受災民眾請求軍方協助清理家園,賴總統卻以「不能什麼都靠國軍」婉拒,強調法律限制與社區自助。雖說是婉拒,聽在家園遭颱風吹翻屋頂,滿地泥濘的災民耳裡,不僅冷漠而且刺耳。事後幕僚發稿補救,仍難掩政府的傲慢與官僚心態。民進黨號稱的「勤政、清廉、愛鄉土」,當丹娜絲對決漢光演習,顯得搖搖欲墜。

台灣過去「軍愛民、民敬軍」的形象大受考驗。國軍救災向來有既定流程,賴總統所謂的國軍「不得進入民宅」的說法,其實早有「切結書」機制可解,賴總統身為前台南市長與行政院長,理應知曉。但他卻選擇將法規當藉口,令人質疑其真正意圖。不少人翻出當年蔡英文搭乘雲豹車深入災區、強調國軍「為民而在」的畫面,對比賴對災區的冷峻,暴露其政治手腕的僵化與幕僚能力的不足。

更雪上加霜的是,通訊斷線、行動基地台延遲部署等民生問題接踵而至,總統一句「郭國文有訊號」,儘管非出自惡意,卻再度引爆民怨,成為網路嘲諷熱點。總統府火速發布對話全文,甚至上綱批判媒體「造謠」。就如不能凡事靠國軍一樣,賴總統所言未必全然不對,但在受災民眾水深火熱以及社會高度不信任的氛圍中,總統勘災如果抱持長官視察的態度,未能將心比心,一言一行都可能讓災民更加絕望。

政治風暴不止於災區。賴總統原規劃鋪陳大罷免的「團結國家十講」,在颱風攪局下喊停。諷刺的是,對照過去四講的成果,這場自然災害反而成為政治災難的止血帶。原本意在凝聚共識的十講,因歷史敘事錯誤與意識形態過強,反引發分裂與質疑,順勢無限延期,或成賴清德的最好的下台階。從十講暴露出賴總統意識形態輾壓史實的剛愎性格,接著當綠營鐵票區遭風災重創時所表現出來的冷漠,恐怕都讓賴總統在大罷免的壓軸演出走了調。

民進黨政府過去創造了校正回歸,也常把滾動式調整掛嘴邊。偏偏賴政府在美國總統川普的亂局下,不顧對付美國關稅已夠令人精疲力竭,死守硬撐就是要搞大罷免。未料就在大罷免投票前夕,一場風災掃出民進黨政府沉痾。佳冬鄉海上光電成為看了令人頭皮發麻的海廢。根據媒體報導,七股鄉一位89歲阿嬤因為燭火翻倒送命,除了事發地點偏遠,沿路光電成林也讓警消搶救不易。外患內憂之下,賴清德仍執著「靠大罷免治國」,恐怕只會加劇社會撕裂,終將自食其果。

Related Posts

1 of 3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