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文學步道藝術介入空間… 注入創新藝術語彙、串連在地文學與時空記憶


▲為深化八卦山文學步道的文化內涵,彰化縣文化局特別邀請彰師大美術學系共同推動「文學步道藝術介入空間計畫」,【山風】藝術展覽透過裝置藝術融合地景與歷史,圍繞「生態」、「流動」、「連結」三大主題,即日起展出至12月31日。(圖╱記者孔亮云翻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孔亮云/彰化報導】

為深化八卦山文學步道的文化內涵,彰化縣文化局114年特別邀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共同推動「文學步道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結合空間設計與文化脈絡,由陳一凡教授帶領12位碩士班學生,構思與創作主題為【山風】的藝術展覽。這次展覽即日起展出至12月31日,透過裝置藝術融合地景與歷史,圍繞「生態」、「流動」、「連結」三大主題,期盼藉由藝術的力量,引導觀眾重新關注步道中那些習以為常的風景與文字,開啟更多互動與情感連結的可能性。


▲文化局長張雀芬期盼藉由藝術的力量,引導觀眾重新關注步道中那些習以為常的風景與文字,開啟更多互動與情感連結的可能性。(圖╱記者孔亮云攝)
  
八卦山文學步道設立於民國90年,是一條結合人文、歷史與自然景觀的山中小徑,沿線設有文學家詩亭與彰化文學年表。其中,太極亭原為彰化神社的舊址,通往東民街的長階梯也是當時的參道,讓民眾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也能深入接觸在地的歷史文化。文化局長張雀芬期望透過這次計畫,運用藝術轉化文學的深層意涵,厚植在地文化能量,不僅為八卦山文學步道注入嶄新風貌,也讓地方的人文故事以嶄新的方式再次被看見,營造更具感知與共鳴的公共藝文空間。


▲這次展覽由陳一凡教授帶領12位碩士班學生創作。李品寬《在這裡沒有消亡》:結合鏡面與枯木創作,呈現灰面鵟鷹翱翔的意象,喚起對在地生態的認識與關注,賦予被忽略的枯樹嶄新的生命意義。(圖╱記者孔亮云翻攝)

這次展覽共展出七件裝置藝術作品,由師大美術系師生精心創作:
游少進《花有語意》:以塑膠與金屬構成花卉,象徵人如花朵般不依賴陽光與水,亦能以自身的方式盛開。
張弘霖《看見神社》:運用虛構鳥居與影像簾幕,將昔日彰化神社的景象與今日風景並置,引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環境的今昔變化。
游雨築《風景的圖層》:將詩詞、歷史與山景交疊,透過詩句的轉動與文字書寫,編織出屬於當下的全新風景。
陳品慈《時間的光譜》:以八卦山的植物製作藍曬作品,透過現場採集與日曬顯影,呈現時間的痕跡與季節變遷。
李品寬《在這裡沒有消亡》:結合鏡面與枯木創作,呈現灰面鵟鷹翱翔的意象,喚起對在地生態的認識與關注,賦予被忽略的枯樹嶄新的生命意義。
李承霈《陣陣花香》:以廢棄花器搭配黑白花卉壓克力及彩色風車,讓自然的風轉化為動態的視覺語言,使荒廢角落重生成為自然與藝術交融的景致。
楊安妮《光域》:以彩虹配色穿插於樹林間,象徵多元與自由,轉化文學家對理想社會與自由精神的追求,成為今日推動社會前行的創作力量。


▲展覽共展出七件裝置藝術作品。李承霈《陣陣花香》:以廢棄花器搭配黑白花卉壓克力及彩色風車,讓自然的風轉化為動態的視覺語言,使荒廢角落重生成為自然與藝術交融的景致。(圖╱記者孔亮云翻攝)
  
文化局指出,自108年起便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多次合作推動「藝術介入空間計畫」,包括「南郭宿舍群藝術介入」、「小西巷弄美學」、「和興青創基地」、「中興莊藝術介入」等極具特色的空間美學計畫,深獲各界好評。這次再度合作推出「【山風】-文學步道藝術介入空間計畫」,不僅展現青年藝術創作者的豐沛創意與能量,也藉由藝術重新詮釋地方文化記憶,使文學步道成為融合自然、生態與人文的公共藝文平台。文化局未來也將持續與各界攜手合作,透過藝術點亮空間,讓更多人看見彰化豐厚的文化底蘊與創新活力。

Related Posts

1 of 3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