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45年時開始興建,因為蓄水容積大,所需使用的土地範圍廣,其中有416戶居民的家被列為「淹沒區」並先後分別遷居各處,直至52年石門水庫完成建設,至今已超過一甲子的歲月,這片流域曾是泰雅族人生活的重要場域,也是族人依gaga展現出天地山水人和諧共生的傳統智慧與文化地域,這一甲子的時光卻成為原住民生存受限與無法回復原有文化生機的宿命。


桃園市復興區公所說明,在族人與公部門多年努力與爭取協調下,昨(5)日的簽署活動終於迎來歷史性的突破與感動,泰雅族人在石門水庫範圍內首度獲得合法釣魚,這儼然成為「復興區的一腳步也是原住民的一大步」之代表。


回顧先前的爭取之路,在立法委員及議員的大力支持下,結合地方代表、原民局與中央單位的協助,終於由北水分署於今(114)年8月1日至8月31日,以正式公文同意復興區六里,三民、澤仁、義盛、羅浮、奎輝、長興,所提報的214位族人,於三大碼頭,溪口、奎輝、松樹林內的指定水域合法釣魚。這是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第19條保障原住民族文化傳統、生活範圍與自然資源使用權的重要一步。
復興區公所提到,區公所特別舉辦「泰雅歲時祭儀暨釣魚文化體驗活動」,由耆老進行祈福儀式揭開序幕,現場展出魚筌、魚籐、魚網、魚槍等傳統漁具,並邀請族人親自體驗釣魚技術,象徵泰雅族人與自然共生、順應季節節氣的文化智慧再度回到熟悉的河川湖泊中。一起用gaga的方式對待祖靈給他們的資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昨日活動貴賓雲集,一同見證這段文化與制度的交會時刻,大家的參與與陪伴,是讓文化真正落地、制度真正有感的最重要力量。
活動現場也設有「文化承諾牆」,邀請所有參與者簽署行動承諾,讓大家記得這天,記得這片祖靈守護的水域,記得文化不只是儀式,而是他們每天都能實踐的生活態度。復興區公所表示,未來他們也期待可以擴大開放區域、延長開放期間、擴充參與族人名單,讓更多原住民族人在合法的框架下,重新走進熟悉的水域,在尊重、共享與保護之中,傳承文化,也守護生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