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桃論|台灣大罷免投票結果評析:憲政制度、政黨政治與總統角色的三重交錯緒論 

◎張俊龍

2025726日,台灣首次舉行全國性「大罷免」投票,針對24席國民黨立委與1位無黨籍市長進行罷免挑戰,最終全數未達罷免門檻。此一結果不僅是憲政制度與政黨政治的交錯展現,更突顯總統在民主政治中的象徵與實質角色。本文將從政治觀察者角度,從憲政制度設計、政黨動員策略與總統賴清德的政治定位,探討台灣民主政治的深化與挑戰。 

一、憲政制度與罷免機制的制度性反思 

台灣憲政制度保障人民透過選舉與罷免表達政治意志,《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設有雙重門檻:同意票須多於不同意票,且達選區選民總數25%以上。此次罷免案雖投票率普遍超過五成,但無一席達成罷免條件,顯示制度設計對罷免成功的高度限制。 

此制度設計固然防止濫用罷免權,維持政治穩定,但也可能削弱民意對民代問責的實質效力。尤其在「朝小野大」的國會格局下,罷免成為執政黨試圖翻轉權力結構的工具,其正當性與制度設計的平衡,值得進一步檢討。 

然而,民進黨卻在這樣客觀不利的條件下未經黨的決策機制討論過程,驟然由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以及由不分區立委沈柏洋等人發動大罷免運動本就為民進黨的後續的動員埋下變數又與其花費比擬大選的投票建置經費搞大罷免還不如解散國會全面改選不僅可由全新的民意主導國會運作也可建立可長可久的憲政慣例避免被人民誤認為是政治鬥爭的惡罷失去選民信任 

二、政黨政治的動員與對抗 

此次罷免案由公民團體發起,獲得民進黨支持,目標直指國民黨立委,意圖改變立法院朝野比例。然而結果顯示,國民黨成功動員基本盤,守住所有席次,展現其在地方組織與選民動員上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立委的不同意票數明顯低於2024年選舉得票數,顯示其支持基礎有所流失。這反映出選民對特定立委的不滿,但在政黨動員與制度門檻的雙重作用下,未能轉化為罷免成功。 

民進黨方面,雖投入資源與論述,但未能有效整合中間選民,反而激化藍綠對立,使選民投下「反感票」以反制執政黨。這種情緒性投票行為,顯示台灣政黨政治仍深陷對抗式格局,缺乏理性政策辯論空間。 

另外觀諸立法院從去年以來的亂象許多荒謬的提案以及發言大多來自不分區立委而這正是中國滲透台灣國會的破口。由缺乏直接民意基礎的不分區立委刻意制定配合中國統戰的法案,扭曲誤謬的親中論述離間台灣人能對政府以及民主政治的信任,這是台灣選舉制度非常大的漏洞,就算是大罷免也罷免不了這些不分區立委。唯一堵漏的方式就是解散國會,全面改選,或是取消不分區立委的席次,全部直接民選。 

三、總統角色的象徵與實質影響 

總統賴清德在此次罷免案中扮演關鍵角色。作為民進黨主席,他不僅公開表態支持罷免行動,更下達動員令,強調「反共護台」的國家方向。此舉將罷免行動提升至國家認同與安全層次,賦予其高度政治意涵。 

然而,罷免結果未如預期,反映出總統論述未能有效說服多數選民。部分評論認為,賴清德過度依賴民調與黨內評估,忽略民眾對罷免策略的疑慮與疲乏。此外,罷免失敗後,賴總統未進行人事調整或政策轉向,引發黨內檢討聲浪,質疑其領導風格與政治判斷。 

從制度面觀察,台灣採準總統制,總統雖不需國會信任投票,但其政策推動仍受國會結構制約。此次罷免失敗,意味著賴總統未能改變「朝小野大」格局,未來施政將面臨更大挑戰。總統角色雖具象徵性,但在制度運作中仍需仰賴政黨協調與社會共識。 

四、民主政治的深化與風險 

此次罷免案雖未成功,卻展現出台灣民主制度的成熟與韌性。投票率高、程序合法、結果和平接受,皆為民主運作的重要指標。總統與各政黨皆強調尊重民意,呼籲朝野對話,顯示政治文化逐漸走向理性與包容。 

然而,罷免頻繁化亦引發制度性反思。部分學者建議縮短立委任期至兩年,以減少罷免需求並提升問責效率。另有觀點認為,應強化政黨內部民主與民代評鑑機制,讓選民能在常態性制度中監督民代表現,而非依賴罷免作為唯一出口。 

此外,罷免案的失敗亦可能加劇國會對抗,挺過罷免危機的立委未來恐更強硬對抗執政黨,導致政策推動困難。這種政治僵局若未能透過制度改革與政治協商化解,恐將削弱民主制度的效能與正當性。 

結語 

2025年台灣大罷免投票結果,雖未改變立法院結構,卻深刻揭示憲政制度、政黨政治與總統角色的互動張力。罷免制度的高門檻設計、政黨動員能力的差異、總統論述的政治效應,以及選民情緒的投射,皆構成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面向。 

作為深愛台灣的公民一份子,我們應持續關注制度設計與政治實踐之間的落差,推動更具包容性與問責性的民主機制,讓台灣民主不僅在形式上成熟,更在實質上深化。罷免案的落幕,不是民主的終點,而是反思與改革的起點。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曾任民進黨中央黨部主席室副主任、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

Related Posts

1 of 3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