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塑膠微粒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不僅存在於海洋和食物中,就連日常飲用水也難以倖免。根據最新研究顯示,一瓶500毫升的瓶裝水可能含有高達10萬顆微塑膠顆粒,其中許多為奈米級大小。更令人擔憂的是,自來水中也被多國檢測出含有微塑膠,其中亞洲與非洲地區的自來水中微塑膠含量最高。
微塑膠對人體的危害已引起科學界的高度關注。研究發現,這些微小顆粒可能通過胃腸道進入血液循環,並流向各種器官和組織。目前已在人類的血液、胎盤、母乳、肺部甚至大腦中檢測到微塑膠的存在。這些顆粒可能導致氧化壓力、基因毒性、發炎、壞死和細胞凋亡等不良影響,進而引發組織損傷、纖維化或惡性腫瘤,甚至可能導致腸道菌相失衡。
面對這一嚴峻的健康威脅,食安專家楊世煒提出了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來降低飲用水中的微塑膠含量——煮沸水。根據中國廣州醫科大學的研究,將水煮沸後再冷卻或過濾,最多可去除90%的微塑膠顆粒。這一方法的有效性與水質硬度有關,硬度越高,去除效果越好。
楊世煒解釋,煮沸水時會形成碳酸鈣結晶,這些結晶會吸附微塑膠顆粒並沉澱下來。即使不進行過濾,大部分微塑膠也會被沉澱在鍋垢中。這種簡單的方法不僅有效,而且適合大多數家庭使用。
然而,專家也提醒,單靠煮沸水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塑膠微粒的危害遠不止於此。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塑膠微粒不僅可能進入血液,還可能突破血腦屏障,進入腦細胞中。這可能引發神經發炎,增加失智症的風險。研究顯示,失智症患者腦部的塑膠微粒含量是正常人的5倍。
此外,塑膠微粒還可能模擬人體荷爾蒙,成為環境荷爾蒙的來源。這可能導致代謝症候群,引發胰島素阻抗,甚至造成女性下半身肥胖等問題。這些潛在的健康風險凸顯了減少塑膠微粒攝入的重要性。
面對這一全球性的環境和健康挑戰,許多國家已開始採取行動。一些先進國家正在準備立法,監測飲用水中的微塑膠顆粒濃度。然而,在全面解決方案出現之前,個人採取預防措施仍然至關重要。
專家建議,除了煮沸水之外,還可以採取其他措施來減少塑膠微粒的攝入。例如,使用高品質的濾水器、避免使用塑膠容器盛裝熱飲,以及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等。同時,提高公眾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非常重要,以推動更廣泛的社會行動和政策制定。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塑膠微粒的危害認識得越來越清楚。雖然完全避免接觸塑膠微粒在現代生活中幾乎不可能,但通過採取一些簡單的措施,如煮沸飲用水,我們可以顯著減少其攝入量,從而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在全球共同努力解決這一問題的同時,每個人的小小行動都可能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