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反惡罷 救臺灣」 「藍白合」創新局

(鄒志中特稿)  「大罷免,大烙賽!大挫敗!」、「大罷免無法打動中間選民!」、「民主要制衡,不能一黨獨大」民進黨在823「大罷免」戰役中再次遭遇重大挫敗,7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全數失敗,加上先前726的罷免戰役,民進黨「大罷免」戰績為0比31大慘敗!選舉結果簡直是像遭到「血洗」與「全面潰敗」!

台灣民主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政治動盪與信任危機。從執政黨發動的「大罷免」行動全面潰敗,到政府施政滿意度如斷崖般下滑;從「朝小野大」的國會僵局,到社會對立與撕裂的加劇,種種跡象都顯示台灣民主體制正遭受嚴峻考驗。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反貪腐」不僅是政府治理的底線,更是挽救台灣民主危機的根本之道,輔以健全的民主制衡機制,方能重建政治秩序,重拾民心信任。本文將深入分析當前台灣政治亂象的根源,並探討如何透過民主制衡機制,為台灣政治找到出路。

政治失算與民意海嘯:罷免挫敗與信任崩跌

賴政府發動的「大罷免」行動,不僅以0比31的慘烈戰績全面潰敗——先是2025年7月26日首波罷免24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提案全數被否決,接著2025年8月23日第二波針對7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也同樣鎩羽而歸——未能撼動國會席次分佈,反而激化了朝野對立,造成資源耗損與民意反彈。這場被外界形容為「全面潰敗」、「遭到血洗」的結果,凸顯執政黨政治操作的徹底失算。

伴隨「大罷免」戰役的挫敗,賴政府的執政滿意度亦呈現斷崖式下滑。根據美麗島電子報2025年7月最新民調,賴政府的施政滿意度僅剩34.6%,不滿意度則高達56.6%,較前月大跌10.1個百分點。更嚴峻的是,賴清德總統的信任度僅餘37.2%,不信任度攀升至50.3%,顯示賴政府團隊已失去多數民心。TVBS民調中心數據更揭示,賴清德施政滿意度下滑至28%,不滿意度維持在55%,連民進黨支持者的滿意度都下滑一成,顯示「連同溫層都失守」的嚴重政治危機。

滿意度暴跌,反映多重政治危機的交織:

政治惡鬥加劇: 「大罷免」不僅未能實現政治目標,反而讓台灣社會充滿仇恨與對立,甚至出現肉搜公審路人,導致無辜日本人憤而要求回國發表聲明的尷尬局面,更激化了支持者,導致非理性化的行為。

救災不力: 2025年7月丹娜絲颱風重創台灣中南部,造成26,000座屋頂受損、近100萬戶停電,然而賴政府救災反應遲緩,直到風災後24天才成立「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引發廣泛民怨。

經濟壓力: 台美關稅談判進度不明,美國將於2025年8月1日公布對台對等關稅,在既有稅率上疊加20%,即合計32%的關稅衝擊,外界質疑賴政府溝通過程「不透明」,台灣民眾普遍擔憂民生經濟將受到劇烈影響。

選民政治疲勞: 連續的「政治惡鬥」讓選民感到厭倦,如同《紐約時報》報導,台灣年輕人「已厭倦地緣政治議題」,更關注住房、詐騙等民生問題。

治理失能與民主價值侵蝕

當前台灣的政治僵局,不僅體現於賴政府執政滿意度的低落,更在於深層的治理失能與對民主價值的侵蝕。

國會僵局與行政效能瓶頸: 2024年立法委員選舉後,台灣出現16年來首次「三黨不過半」局面,形成「朝小野大」的政治新格局。民進黨雖為第一大黨,但國民黨與民眾黨的藍白聯盟擁有過半席次,導致立法衝突不斷(如國會改革法案的肢體衝突、「青鳥行動」抗議),行政院也難以順利推動政策,甚至拒絕編列軍人加給等法定預算,導致行政效率低落。

執政黨的貪腐陰影導致信任的持續流失: 民進黨執政期間的貪腐問題並非個案,而是系統性的治理危機。從陳水扁時期的國務機要費案、SOGO案,到近年來的各種弊案,都顯示執政黨內部的道德淪喪。儘管2024年台灣在國際透明組織的清廉印象指數中排名第25名,創「歷來最佳成績」,然而這主要歸功於其他國家表現下降,而非台灣真正的改善,甚至形成諷刺對比:在國際評比提升的同時,「內部貪腐」問題卻愈演愈烈。

司法濫用疑雲 政治追殺的「綠色恐怖」擔憂: 賴政府被指控利用司法機關進行政治追殺,形成「綠色恐怖」。在柯文哲案件的處理過程中,檢調大規模搜索國民黨黨部、約談黨工,被批評為「司法黑手介入選舉罷免」,並濫用「小案大辦」、「押人取供」、「媒體醜化」…等手段,嚴重損害台灣司法的中立性與公信力。台灣民眾對司法系統的信任度大幅下降,「今日柯文哲,明日任何人」成為台灣社會共同的擔憂。

撕裂社會的「雜質說」 台灣民主價值何在? 賴清德總統在「團結十講」中提出的「雜質說」,將在野黨及其支持者比喻為需要「打掉」的雜質。這種充滿排他性的語言,不僅加劇台灣社會分裂,更在校園中演變成「言語霸凌」。「雜質說」言論嚴重違背了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民主的核心在於尊重不同聲音,而非將異己視為需要清除的「雜質」,暴露出賴政府追求「一黨獨大」的危險野心。

外患重重:外交挫敗與經濟逆流

台灣不僅面臨內部的政治困境,外部挑戰亦日益嚴峻:

經濟衝擊: 美國對台灣課徵32%對等關稅(加上10%基準關稅,總計高達42%),對台灣經濟造成重大打擊。這項政策將推高台灣對美出口成本,可能導致出口減少20%-30%,對GDP的直接影響約為1.5%-2%,對台灣民生經濟將造成劇烈影響。

外交關係挫折: 賴政府在外交上接連受挫,川普否決賴清德過境紐約更是台美關係的嚴重警訊。國際社會的「疑賴論」加劇,連傳統上對民進黨友善的日本都發出警訊。

「抗中保台」策略失效: 「抗中保台」口號的空洞化日益明顯。國際關係學者警告,「擁抱中共」跟「飛蛾撲火」沒什麼兩樣,但賴政府一味的對抗政策,在國際「疑賴論」加劇的背景下,同樣無助於解決兩岸問題,反而將台灣推向險境。

民主制衡的契機:藍白合作與改革之路

面對台灣當前的嚴峻挑戰,「反貪腐」與「民主制衡」是重建政治秩序的兩大核心。國民黨與民眾黨在立法院的合作,正形成一股關鍵的民主制衡力量。

制衡功能的發揮: 「藍白聯盟」在國會改革、預算監督等方面發揮重要制衡功能,證明了「民主要制衡,不能一黨獨大」的重要性。這種合作機制,為打破行政權的獨大與確保政策透明提供了希望。

為了「救台灣」,必須從根本上推動以下改革:

(一)重建信任:打造制度性反貪腐與強化監督

強化國會監督: 透過「藍白合作」等在野力量的整合,加強對行政部門的監督,確保政府施政的透明度與問責制。

確保司法獨立: 排除政治干預,恢復台灣司法的中立性與公信力,杜絕「政治追殺」的疑慮。

保障媒體監督: 捍衛台灣新聞自由,發揮第四權的監督功能,揭露弊案,防止台灣權力遭到濫用。

(二)推動政治制度改革:

選制改革: 檢討現行選舉制度,防止長期「一黨獨大」的情況,促進政黨多元的發展。

政黨法規範: 嚴格規範政治獻金,防止利益輸送,確保政黨運作的清廉透明。

公務員倫理: 建立完善的公務員倫理規範與「吹哨者保護機制」,防止貪腐行為。

(三)重塑治理效能:從災害應變到政策推動

救災體系的重建: 丹娜絲颱風暴露出賴政府災害應變機制的嚴重缺陷,被批評為「整個救災機制就像腦死一樣」。應建立常設的災害應變機構,避免臨時抱佛腳;強化中央與地方的協調機制,提高救災效率;並加強社區韌性建設,提升自主應變能力。

政策調整與優先聚焦民生: 賴政府應停止無謂的「政治惡鬥」,專注於解決台灣民眾最關心的關稅、住房、詐騙…等民生議題,並加速台灣中南部災區的重建工作,恢復民眾信心。

行動呼籲:短中長期策略與全民參與

台灣民主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唯有透過深化的「反貪腐」行動與落實「民主制衡」,方能撥亂反正,重建社會對政府的信任。

短期策略:

內閣改組: 賴政府應進行大幅度「內閣改組」,回應台灣民意的要求。

政策調整: 停止「政治惡鬥」,專注於「民生議題」的解決。

災後重建: 加速台灣中南部災區的重建工作,恢復台灣民眾的信心。

中期改革:

司法改革: 推動台灣的司法獨立,建立不受政治干預的司法制度。

國會功能正常化: 停止肢體衝突,回歸理性辯論,提升立法品質。

政黨政治規範: 建立政黨倫理規範,防止政治追殺與惡性競爭。

長期目標:

制度性反貪腐: 建立台灣完善的「反貪腐」法制體系與文化。

民主制衡機制: 確保權力分立與相互制衡,防止任何一方獨大。

政治文化改造: 培育尊重多元、包容異己的政治文化,彌合社會裂痕。

「反惡罷 救臺灣」、「藍白合 創新局」不僅要仰賴台灣政治人物的自省與改革,更需要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與監督。只有當台灣真正實現「民主制衡,不能一黨獨大」的理念時,台灣的民主才能重新獲得人民的信任,走向長治久安的道路。

Related Posts

1 of 34,654